新浪首页|新浪湖南|新闻|城市|美食|时尚|旅游|汽车|同城|惠购|站点导航|世界杯

|邮箱|注册

新浪湖南

新浪湖南> 健康>茶禅养生>正文

徐文明:夹山善会生平事迹(2)

来源:新浪湖南2015年12月1日【评论0条】字号:T|T

  华林善觉为马祖道一(709-788)门人,据《景德传灯录》卷九灵祐机缘,华林和尚曾在百丈怀海(749-814)会中为第一座,可能是百丈师弟,因为禅机不契输给灵祐,故不得住沩山。

  又据《隆兴编年通论》卷二十六,大中三年(849)时,裴休为湖南观察使,来谒,问师还有侍者否,师唤“大空小空”,有二虎自庵后出来,休大惊,师语虎令去。裴休于会昌三年(843)至大中元年(847)任湖南观察使[9],其来谒善觉,当在法难过后的大中元年(847),这表明善觉至少大中元年(847)时仍然在世,不知何年入灭,寿命应当近于百岁,看来是马祖门下最为长寿的禅师之一,堪与九井玄策(?-854)嫓美。

  华林善觉如此长寿,不知夹山何时往见,不过从其问答来看,应当在其早年尚未觉悟之时。可能夹山在潭州参大沩时,顺便访及善觉。

  可以设想,夹山在沩山时间较长。他可能先参沩山,又自沩山与定山同行,到大梅参访,此后又回到沩山,由于多历年所,故升至典座。

  夹山何时离开沩山不详,应当是在沩山去世之前。《祖堂集》称其“自天门夹山,首末十二年,通前凡三处转法轮”,则始居天门,再住京口,最后住夹山,前后三处开法。不过若说三处开法,一共只有十二年,则嫌太短,可能是指在天门山及京口住持十二年。

  据《佛果击节录》卷二:

  传□(一作“灯”,当为衍文)明,初承嗣石楼,住京口。举公案,争奈无舌人能解语。兴化闻云:“但知作佛,愁什么众生?”有云临济为他致见洛浦如此,殊不知神方秘诀,父子不传,自是洛浦承当处莾卤。雪窦忍俊不禁,为他临济雪屈。[10]

  夹山初开法天门、京口,很可能是承嗣沩山。然而佛果克勤却道他承嗣石楼。石楼,即汾州石楼,为石头希迁门人,住汾州,《景德传灯录》卷十四有传,然而灯录的记载亦有不少疑点,其第二则机缘实属于五代时枣树和尚。另外,南宋时期又有石楼与沩山灵祐门人元康和尚的机缘,如此他又成了和元康同时代的人,然又说南泉评论二人机缘,实是奇怪,因此石楼是否是石头门人亦有疑问。从早期资料中夹山的经历来看,他未必到过汾州,其主要活动区域一直在南方。克勤之说不知资料来源,且出现很晚,可能为后世传说,不足为据。

  有关道吾指点夹山到华亭和船子和尚见面的故事是夹山人生经历中最为精彩的一章,也常常为后世道及。

  现存最早的记载还是《祖堂集》卷五《华亭和尚》:

  有人问:“如何是真佛?”师曰:“真佛无相。”问:“如何是法眼?”师曰:“法眼无瑕。”道吾闻此对答,掩耳。京口下堂,遂屈道吾,吾来房,京口问:“某甲对答,过在什么处,掩耳出去?”道吾曰:“观师精彩,甚是其器,奈缘不遇其人。某甲师兄在苏州花亭县乘小舡子,江里游戏,长老才去那里,便有来由。这里若有灵利者,领二人,著座主衣服去。”

  主人当夜便发,直到江边立。师才望见二个座主,便问:“座主从那个寺里住?”对曰:“寺即不住,住即不寺。”師云:“为什麼故不住。?”对曰:“目前无寺。”师曰:“什么处学得来?”对曰:“非耳目之所到。”师曰:“一句合头意,万劫系驴橛。”便打数下。师虽打他,见根性灵利,又云:“适来祇对底阿师莫恠,下舡。”天门便下舡,便问:“每日直钩钓鱼,此意如何?”云:“垂丝千丈,意在深潭,浮定有无,离句三寸,子何不问?”天门拟欲问谘和尚,師以舡槁蓦撞,天门却出云:“语带玄而无路,舌头谈而不谈。”师云:“每日直钩钓鱼,今日钓得一个。”师曰:“有语云:竿头丝线从君弄,不犯清波意自殊。”师问天门:“座主还去得也无?”对曰:“去。”师曰:“去即一任去,还见其事也无?”对曰:“见。”师曰:“作么生见?”对曰:“见草。”师再嘱曰:“子以后藏身处没迹,没迹处藏身,不住两处,实是吾教。”[11]

  这个故事分为两段,一是道吾前去教化夹山,指点其前往华亭,二是船子令其得悟。当时善会住持的地点,《祖堂集》华亭机缘自相矛盾,一会说是天门山,一会说是京口,夹山机缘则说是京口,《景德传灯录》言是京口,惠洪《林间录》称是京口竹林寺,瞎堂慧远、佛照德光、虚堂智愚则称是京口鹤林寺,看来京口是对的。从天门山到华亭实在太远,自京口出发,距离较近。天门山应当是善会最初住持之处,后来移居京口鹤林寺。

  这一故事发生的时间不详。其下限,当然是大中九年(855),道吾此年入灭,上限则可能是会昌年间(841-846)。大中四年(850)前后的可能性最大。

  当时善会已然两处住持,且有名于世,必然不会太早,依照常规,当在会昌四年(844)四十岁以后。另外《祖堂集》载择禅师颂,有“一泛轻舟数十年”之句,船子德诚与云岩、道吾三人在大和二年(828)药山去世后先是同议避世养道,后来道吾改了主意,德诚便令其为自己选一传人。道吾出世数年,初不见有灵利者,后来闻听善会可以造就。既是数十年后,恐怕得有二十年左右。道吾既受师兄之托,当然也不能太迟。大中四年(850)左右,善会约四十六岁,道吾六十二岁,德诚当在七十以上。

  善会得法之后,遵照师嘱,不欲显世,然学者交湊,不得已出世弘法。其始住夹山,《传灯录》称是“唐咸通十一年,海众卜于夹山,遽成院宇”,并言“再辟玄枢,逮于一纪”,强调他在夹山住持十二年,这可能是受了《祖堂集》“首末十二年”的误导,其实善会早就住持夹山了。

  据《祖堂集》本传,洞山会下有一僧到夹山参访,夹山问洞山法要,其僧对以鸟道、玄路、展手,夹山道是“贵持千里抄,林下道人悲”,其僧回到洞山,洞山赞其为作家。当时夹山小师韶山寰普在洞山,洞山令其速回,并称当时夹山已有二百众,韶山称其师不在夹山,且没有佛法,洞山又道汝师原住合山,如今已经改名夹山,韶山方回,并再参夹山得悟。

  据《云门匡真禅师广录》卷二:

  举,夹山坐次,洞山到来:“云作么生?”夹山云:“秖与么。”[12]

  这表明洞山在世时善会已然开法合山,后改名夹山,并且洞山还前来看他。如此他再次开法,或在大中年间(847-860),或在咸通之初,肯定是在十年(869)前。夹山自称居山二十年(详下),则肯定在咸通三年(862)前住山。

  据《景德传灯录》卷十七:

  益州北院通禅师,在夹山时,一日夹山上堂曰:“坐断主人公,不落第二见。”师出曰:“须知有一人不合伴。”夹山曰:“犹是第二见。”师乃掀倒禅床。夹山曰:“老兄作么生?”师曰:“待某甲舌头烂,即向和尚道。”异日师又问夹山曰:“目前无法,意在目前,不是目前法,非耳目之所到,岂不是和尚语?”夹山曰:“是。”师乃掀倒禅床,叉手立地。夹山起来,打一拄杖,师便下去。(法眼云:“是他掀倒禅床,何不便去,须待夹山打一棒了去,意在什么处?”)师在洞山随众参请,未契旨,遂辞洞山,拟入岭去。洞山曰:“善为,飞猿岭峻好看。”师沈吟良久。洞山曰:“通阇黎。”师应诺。洞山曰:“何不入岭去?”师因此省悟,更不入岭,师事于洞山(时号“镢头通”)。[13]

  如此北院通先参夹山,后参洞山。善会始居夹山,当在大中年间,北院来参,也不会迟于咸通年间。

  又据《景德传灯录》卷十七:

  后洞山师虔禅师(第三世住也,亦号“青林和尚”)初自夹山来参,先洞山价和尚问曰:“近离什么处?”师曰:“武陵。”曰:“武陵法道何似此间?”师曰:“胡地冬抽笋。”价曰:“别甑炊香饭,供养于此人。”师乃出去。洞山曰:“此子向后走杀天下人在。”[14]

  如此洞山门人青林师虔(?-904)亦自夹山来参,以一句“胡地冬抽笋”,博得洞山赞叹。这表明洞山门人自夹山而来者,数量不少,说明二人关系密切,门下也经常相互往还,也表明二人开法时间相去不多,同时并化,弘扬药山宗旨。

  据《景德传灯录》卷十赵州机缘:

  又到夹山,将拄杖入法堂。夹山曰:“作什么?”曰:“探水。”夹山曰:“一滴也无,探什么?”师倚杖而出。师将游五台山次,有大德作偈留云:

  何处青山不道场,  何须策杖礼清凉!

  云中纵有金毛现,  正眼观时非吉祥。

  师云:“作么生是正眼?”大德无对。(法眼代云:“请上坐领某甲卑情。”同安显代云:“是上坐眼)。”师自此道化被于北地,众请住赵州观音。[15]

  赵州从谂(778-898)八十岁前常在南方行脚,此后道化被于北地。据《古尊宿语录》卷十三《行状》,“年至八十,方住赵州城东观音院。”[16]这表明他在大中十一年(857)始住赵州观音院。他在南方行脚时,可能最后到夹山。若然,则夹山于大中十一年(857)前便已开法,时间当与洞山相近。然而,不知为何,后来的记载则将夹山全部替换成赵州同门鄂州茱萸,赵州是否到过夹山难下定论。

  夹山是禅僧中较少的精通经教的大师,有“学海”之称,又身为药山大弟子船子德诚的唯一传人,故他非常自信,对同门的洞山和石霜等都有批评,体现了药山系第三代掌门人的权威。

  夹山善会作为夹山的开山祖师,对于夹山作为禅宗道场的开创有很大的贡献,同时也是夹山风景名胜的最早鉴赏者与描绘者,其事迹值得广泛探讨。

  [1] 张美兰《祖堂集校注》192至196页,商务印书馆2009年。

  [2] 大正藏51册,323页下、324页中。

  [3] 大正藏48册,1096页中。

  [4] 卍新纂续藏经63册,519页上。

  [5] 《祖堂集校注》389页。

  [6] 大正藏47册,672页中。

  [7] 大正藏47册,578页上。

  [8] 大正藏51册,261页下。

  [9] 郁贤浩《唐刺史考全编》,第2423页,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

  [10] 卍新纂续藏经67册,253页下。

  [11] 《祖堂集校注》152、153页。

  [12] 大正藏47册,555页中。

  [13] 大正藏51册,339页中。

  [14] 大正藏51册,338页中。

  [15] 大正藏51册,277页上。

  [16] 卍新纂续藏经68册,76页上中。

[上一页] [1] [2]

发表评论

精彩推荐更多>>

更多>>微博推荐

新浪首页|新浪湖南|新闻|城市|汽车|美食|时尚|旅游|微吧|微导航

新浪简介|新浪湖南简介|广告服务|商务合作|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产品答疑|网上举报中心|互联网辟谣平台|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