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徐文明,河南濮阳人,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哲学
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兼任中国宗教学会理事、中国佛学院研究生导师。主要著作有《中土前期禅学史》、《轮回的流转》、《出入自在:王安石与佛禅》、《六祖坛经注译》、《中国佛教哲学》、《顿悟心法》、《坛经的智慧》、《维摩经译注》、《唐五代曹洞宗研究》、《维摩大意》、《佛山佛教》、《苦乐人生》、《广东佛教与海上丝绸之路》等,音像作品《和谐圆满的人生智慧》、《坛经与人生》。发表论文二百余篇。
夹山灵泉寺为风景优美、高僧辈出的著名禅刹,夹山之境,猿抱子归青嶂里,鸟衔花落碧岩前,这句充满禅机与诗情画意的禅语道出了夹山的无尽风光与无穷魅力,其作者便是夹山善会禅师(805-881)。
有关善会生平事迹最主要的资料是《祖堂集》和《景德传灯录》。
据《祖堂集》卷七:
夹山和尚,嗣花亭,在澧州,师讳善会,姓廖氏,汉广岘亭人也。受业龙牙山,依年受戒于荆门。后通经论,时称学海,聪辩天机。初曾京口,已转法轮,后因道吾指参,承花亭密契玄关,便棲夹岫。……师自天门夹山,首末十二年,通前凡三处转法轮。至中和初年辛丑岁十一月七日,自烧却门屋,谓众曰:“苦哉,苦哉,石头一支埋没去也。”乐蒲出来云:“听也埋没去,自有青龙在。”师曰:“青龙意旨如何?”对曰:“贵人不借衣。”师便救火。因此造偈曰:
大江沉尽小江现,明月高峰法自流。
石牛水上卧,影落孤峰头。
荒田闻我语,如同不系舟。
师便示化矣。春秋七十七,僧夏五十七,塔于夹山,谥号“传明大师”、“永济”之塔。韶州刺史金夔撰碑文。[1]
又据《景德传灯录》卷十一:
澧州夹山善会禅师,广州岘亭人也,姓廖氏。九岁于潭州龙牙山出家,依年受戒。往江陵听习经论,该练三学。遂参禅会,励力参承。初住京口,一夕道吾策杖而至,遇师上堂。僧问:“如何是法身?”师曰:“法身无相。”曰:“如何是法眼?”师曰:“法眼无瑕。”师又曰:“目前无法,意在目前。不是目前法,非耳目所到。”道吾乃笑。师乃生疑,问吾何笑。吾曰:“和尚一等出世未有师,可往淛中华亭县参船子和尚去。”师曰:“访得获否?”道吾曰:“彼师上无片瓦遮头,下无卓锥之地。”师遂易服直诣华亭,会船子鼓棹而至,师资道契,微眹不留。(语见船子章)师比遁世忘机,寻以学者交凑,庐室星布,晓夕参依。唐咸通十一年庚寅,海众卜于夹山,遽成院宇。……
师再辟玄枢,逮于一纪。唐中和元年辛丑十一月七日召主事曰:“吾与众僧话道累岁,佛法深旨各应自知。吾今幻质,时尽即去。汝等善保护,如吾在日,勿得雷同世人,辄生惆怅。”言讫,至于夜,奄然而逝。其月二十九日塔于本山。寿七十七,腊五十七。勅谥“传明大师”,塔曰“永济”。[2]
如此善会生于永贞元年(805),卒于中和元年(881)。元和八年(813)九岁于潭州龙牙山出家,长庆四年(824)二十岁于荆门受具。此后在江陵听习经论,综练三学,有“学海”之称。又参访禅会,极力修习,颇有体会。
善会生缘,《景德传灯录》称是广州岘亭,应当有误。岘亭,即岘山亭,在襄阳,《祖堂集》称汉广岘亭,本来无误,《景德传灯录》误作广州。《诗经》有《汉广》篇,言汉水之滨发生的爱情,故以汉广代指襄汉。汉水之广,岘山之亭,都说明是在襄阳,与广州无涉。可能《景德传灯录》作者看到汉广,便联想到广州。
据《缁门警训》卷十《随州大洪山灵峰寺十方禅院记》:
大和元年五月二十九日,师密语龙神曰:“吾前以身代牲,辍汝血食。今舍身饷汝,汝可享吾肉。”即引利刀截左膝,复截右膝。门人奔驰。其慈忍膝不克断,白液流出,俨然入灭。张氏二子,立观而化。山南东道奏上其状,唐文宗嘉之,赐所居额为幽济禅院。晋天福中改为奇峰寺,本朝元丰元年又改为灵峰寺,皆以祷祈获应也。自师灭至今三百余年,而汉广、汝汾之间十数州之民,尊严奉事,如赴约束,金帛粒米,相尾于道。[3]
这是张商英崇宁元年(1102)所作,记载了大洪山慈忍禅师的事迹,其中提及师灭三百年来,汉广、汝汾之间十余州之民奉事不衰,此汉广肯定不是指广州,而是指在随州附近的襄阳。
又据清仪润《百丈清规证义记》卷九:
南阳府(名宛山。领二州、十一县)南阳县(村衍附府)、南召(云阳附府)、镇平(课阳)、唐县(西淮)、泌阳(慈邱)、桐柏(俊阳)、邓州(临湍)、内乡(菊潭)、新野(汉广)、浙川(丹水)、裕州(方城)、舞阳(定陵)、叶县(汝坟)。[4]
可见后世又有以河南新野为汉广之说,然其地距襄阳不远,亦邻近汉水。
据《祖堂集》卷十五《大梅和尚》:
因夹山与定山去大梅山,路上行次,定山云:“生死中无佛,则非生死。”夹山不肯,自云:“生死中有佛,则不迷生死。”二人相不肯,去到大梅山。夹山自问:“此二人道,阿那个最亲?”师云:“一亲一疎。”夹山云:“阿那个是亲?”师见苦问,乃云:“且去,明日来。”夹山明日来,问:“昨日未蒙和尚垂慈,未审阿那个是亲?”师云:“问者不亲,亲者不问。”
[5]
这是夹山早年的故事。他与定山参见大梅法常(752-839)的时间不详。据《宋高僧传》本传,法常于贞元十二年(796)始住大梅山,三十余年后为盐官齐安(约749-842)会下一僧偶然发现,盐官便教学人前去参请,其时应当在宝历二年(826)后。法常不愿出世,其出名的时间较晚,夹山前来参请,当在大和末年(835)至开成四年(839)间。
与夹山同行的定山禅师事迹不明,《景德传灯录》载有滁州定山神英禅师,为沩山灵祐(771-853)弟子,当即定山。
据《明觉禅师语录》卷一:
举:椑树问定山:“不落数量,请师道。”定山提起数珠云:“是落不落?”树云:“圆珠三窍人人有,请师圆前话。”山便打,椑树便去。定山云:“三十年后槌胸大哭去在。”椑树果后开堂,示众道:“三十年前,被定山老子瞒我一上,不同小小。”师云:“定山用即用,争柰险;椑树知即知,要且未曾具择法眼。试请辩看。”[6]
这是雪窦重显(980-1052)所举公案。此定山乃药山惟俨(745-828)门人椑树慧省早年所参过的禅师,应当属于药山一辈,不应是沩山门人,《联灯会要》、《五灯会元》均认为椑树慧省参定山神英,实是未辨世系年月。
夹山与定山神英同行,实是因为二人为同门。
据《潭州沩山灵佑禅师语录》卷一:
夹山在沩山作典座。师问:“今日吃甚么菜?”夹山云:“二年同一春。”师云:“好好修事著。”夹山云:“龙宿凤巢。”[7]
这一公案投子义青(1032-1083)语录中曾提及并作颂,《建中靖国续灯录》卷二十七真如慕喆机缘中亦全举,看来并非虚设。两年同一春,有可能是在春节,既是旧岁之末,又属新年之初,依照世间习俗,理当多备好吃的斋饭,故沩山命其好好准备。此话也是一语双关,春光易逝,人生无常,好好修事,亦是好好修行、莫虚度光阴之意。夹山言龙宿凤巢,表明他有充分的自信。这表明夹山曾经参过沩山,并在那里任典座。
据《景德传灯录》卷八:
潭州华林善觉禅师,常持锡夜出林麓间,七步一振锡,一称观音名号。夹山善会造庵问曰:“远闻和尚念观音是否?”师曰:“然。”夹山曰:“骑却头如何?”师曰:“出头从汝骑,不出头骑什么?”[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