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湖南|新闻|城市|美食|时尚|旅游|汽车|同城|惠购|站点导航|世界杯

|邮箱|注册

新浪湖南

新浪湖南> 健康>茶禅养生>正文

孙哲:茶禅一味夹山寺,茶道源头《碧岩录》(2)

来源:新浪湖南2015年12月1日【评论0条】字号:T|T

  周裕锴先生在《禅宗语言》一书中,论及夹山对《碧岩录》成书的影响时写道:   徽宗政和年间(111一118)克勤住持湖南湾州夹山灵泉禅院时,应参学门人之请,评唱雪窦重显的《颂古百则》,门人记录汇编为《佛果圆悟禅师碧岩录》又名《碧岩录》。尽管克勤早在住持成都昭觉寺时就开始讲解雪窦颂古,但在夹山这充满禅意诗情的地方,他的讲稿才真正成形。因此《碧岩录》不仅以剖析禅理著名,而且富有文学色彩……《碧岩录》以夹山的象征“碧岩”二宇命名,实为夹山千古殊荣。吴言生在《禅宗哲学象征》中对此作了介绍:“圆悟克勤在住持碧岩等地时,应无尽居士张商英和门人的请求,根据禅林的需要,宣讲唱说了雪窦重显的《颂古百则》,门人记下了它汇集成书。因为丛林称夹山为碧岩,所以这本书就叫做《碧岩录》。”对《碧岩录》一书的价值和影响,更不泛热情赞誉和击节颂扬。台湾佛光出版社出版的《圆悟克勤大传》中有这样的评价:“禅僧们都把它视为最主要的经典,人手一册,朝暮诵习,以至出现了《碧岩录》热,《碧岩录》成为古今公认的“禅门第一书”。……《碧岩录》反映了中国文化最高的美学特征——诗禅合一。其机锋峻峭的公案,精金美玉的言辞,充满灵性的禅悟体验,都令人惊叹不已。”

  当时名臣张商英在听了圆悟谈法之后,喜孜孜地说:“美哉之论,岂易得闻乎!”张于是视克勤为禅宗的管仲,并以师礼留居夹山。(李哲良《中国禅师》)

  总之,克勤与夹山,情深缘笃名紧相连,功业与共。后克勤奉诏迁金陵蒋山、镇江金山等地,于东南沿海名刹,传碧岩宗法,授碧岩茶道,帝赐法号,声誉大振,使石门夹山的茶风禅光,得以董沫吴、越、闽大地,远及朝鲜、日本等东亚各国,大大促进了茶禅文化在海内外的传播发展。

  三、《碧岩录》的禅宗理念

  据《祖堂集》卷七载:夹山和尚自号“佛日”,人问:“日在什么处?”对曰:“日在夹山顶上。”问:“如何是夹山境地?”对日:“猿抱子归青嶂岭,鸟衔花落碧岩泉。”这便是千古流传的“夹山境地”名偈。这里指的“夹山境地”,当然不是单言夹山的自然环境,主要还是指夹山的禅境、茶境、“茶禅一味”之境,蔡镇楚教授在所撰《茶禅论》一文中说:“夹山和尚因茶悟道,得夹山境地者,于禅宗机缘,启迪尤深。唐五代禅宗中的“夹山境地”,是最富有代表性和典型意义的茶禅机缘,茶禅境界。”出自湖南夹山的《碧岩录》,作为中国禅宗的神髓。茶道,要求茶人走进茶室,要进入一种“梵我一如,能所皆忘”的“了悟”境地。“能”指主观,“所”指客观。这种“心无一物”的境界,就是佛禅的所谓“过中三昧”,就是“茶禅一味”追求的最高境地。《碧岩录》中的这种禅哲理念一脉相贯,处处体现。如书中第13则“银碗盛雪”,第40则“花如梦”,第80则“急水上打球”等等。且看其中第46则:天下雨时,镜清大师问弟子:“外面是什么声音?”弟子回答:“下雨声。”镜清斥之为“追求俗物”。他认为,只有把自己融人到铺天盖地的雨声中,雨即我,我即雨,物我玄会,无分雨我,才能进到“真人,真如”之境。心处于“无”即开悟,开悟则观花为花,抚木为木,花外无我,我外无木。对—个茶人来说,端起茶杯则身为茶杯,品饮茶汤则心在茶汤,要永远处于“不持一物”的“无”的悟境之中。圆悟大师高度赞赏这种夹山茶禅的“三昧”境界:“碧岩不离此处,此处不离碧岩。摄大干于毫端,融芥尘于刹海。”“此处”指“茶禅境地”,“毫端”,茶也;“刹海”,禅也。茶禅者观视世界万物,要彻底摆脱粘着之性,执妄之J隋,涵容大千世界的芥尘万物,则“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圆悟出自禅门临济宗,临济奉行“平常心是道”。临济义玄禅师云:“佛法无用功处,只是平常无事。”《碧岩录》第二则垂示:“至道无难,唯嫌抉择”。日本秋月龙珉对此解释说:“追求至道大禅,处处是路,路在这里也在那里。我们原本就活在道中,行在路上,而处处皆禅,只要我们拉开心眼体会它。”这种生活中“处处皆禅”、“平常心是道”的理念,即日本茶道的“心中一则”。茶人们通过多年修炼悟茶道本意,就是为了锤炼这“心中一则”,即千利休所总结的:“须知茶道无非是烧水点茶”。禅家茶人与常人一样同是日常生活,但行日常之事却不被事所滞累。“终日吃饭,未曾咬着一粒米;终日行,未曾踏着一片地。终日不离一切事,不被诸境惑。”中国禅宗与日本茶道的高明之处,便是使日常生活与哲理化同步出现,让人们在自自在在、平平常常的人世生活中,保持一种清纯的心态,借助茶事体验佛性,喝进大自然的精英,净心自悟,生发禅意,获得洗尘心、涤心源、除烦襟、脱世缘的超越感。圆悟禅师云:“了却平常心是道,饥来吃饭困来眠。”一切任运随缘,不执着,不妄求,听信自在自然,佛法就在身边。

  四、茶禅一味 道无佛空禅清静

  圆悟克勤禅师提出的“禅茶一味”,禅与茶形影相随,并给了茶一种崇高的使命,就是由一片小小的茶叶,承载起了人的一种文明并指导人们思考着生和死、心和色、思维与存在等根本问题。茶文化在不断传承和发展中,形成的“茶禅一味”给人们启示,其“味”有哲理之味、生活之味、禅佛之味乃至人生之味厂具有深远的精神、文化影响。茶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双重功能,茶与儒、佛、道诸家思想结合,形成独特的文化领域。

  水是无垠的,茶叶是单个的。关爱人生,觉悟人生,奉献人生就是生活中的禅了。清风拂过松枝千篇一竹梢,泉溪水流在乱石上跳跃,茶炉里的红炭着茶烟升腾起暖和的舞蹈。茶香则把人的思绪引向空灵的悠远,这便是禅意了。如是是在茶亭中行茶,那么竹杓的舀水声,瓦釜中水的鸣唱,花瓶中寓意诚挚的插花和洁净优美的茶具,空气中弥漫着的茶香或檀香的气息,把眼、耳、口、鼻的观感集中在一起,这就是在浮躁城市中的一方净土,一片禅境的空间。人们用心去构造一切,用心去品味这一切,就压缩了与历史时空的距离,超脱于尘寰喧嚣于一刻,让我们的身心冷静又睿智的思考过去未来,得到的是自信与振奋。

  中国本土道家中的“无”与外来又经融会了佛家的“空”,两种观念的交流、最完美、最高境界。然而它又是“无”与“空”的。在禅家看来,“静”与“清”这两个字是可以作为表达的。韩国把禅与茶高度概括为“清和礼乐”;日本把禅与茶归为“和敬清寂”四个字就反映了茶道精神中的审美内涵。道家的“清静自在”,佛家的“般若清静”,儒家的“清心寡欲”,清的审美意识和“无”与“空”一样丰富。深奥的玄淡称“清淡”;论人的气质品格是“清者贵,浊者下”;还有“木清则仁、火清则礼、金清则义、水清则智、土清则思。”作为茶,集五清为一身,在茶室中与清新的音乐,清气的书画,清净的茶道具,清而礼的言谈都达到养心务必先清心的环境要求。无论茶室内外,在茶中修心,在修心中喝茶。因为社会存在决定人的思想意识。眼下,原本东方民族主导的人文科学,西方民族重自然科学的大区域已被现代的通讯传播手段瓦解。人们在多元的文化中失去了精神的信仰支撑和心理平衡。因此,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爱上了东方的茶,这虽是一碗由茶叶浸泡出来的汤水,然而它又是已杯容纳了东方文化精髓的东西,已不是一杯有固定价值的解渴的饮料了。当我们以清醒的思维去净滤这杯茶汤的时候,它就像一口贮满了禅思的深井,清而不浮,静而不滞,淡而不薄,能汲取多少,全在个人。

  茶把它的根细细密密地扎根于大地,吸收着天地日月的精华,它的本身就是美德;它再经过各种加工在淡而无味的水中复活奉献,这是一种可观可触的轮回。其实,一个人就是一片茶叶。人生下来就分分秒秒在变化,只是这一过程一个人要六七十年,一百年,不易很快察觉而已。茶中的美就是我们身边时时刻刻的“当下”。体会并发现禅的意境,禅的精神,体悟到思维的乐趣和心底的收获,

  得到会心的一笑,那就是茶中的美与禅了。

  参考文献:

  1腾军。日本茶文化概论。北京:东方出版社,1992年。

  2贺新初。茶禅一味出夹山。《新湘评论》, 2003(07):43-43

  3雷建生。夹山茶禅文化与日本茶道. 中华茶祖神农文化论坛, 2008

  4侯军。茶文化与现代化。农业考古,1997.4:42-47.

  5侯军。茶文化与现代化。农业考古,1997.4:42-47.

  6庄晚芳。茶文化浅谈。文化系统,1990.2.

  7黄志根.中国茶文化。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

  8雷建生。石门夹山-中日茶禅文化的源头. 中国茶叶学会海峡两岸茶叶学术研讨会, 2003

[上一页] [1] [2]

发表评论

精彩推荐更多>>

更多>>微博推荐

新浪首页|新浪湖南|新闻|城市|汽车|美食|时尚|旅游|微吧|微导航

新浪简介|新浪湖南简介|广告服务|商务合作|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产品答疑|网上举报中心|互联网辟谣平台|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