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5月,结束了在长沙的拍摄,日本“亚细亚写真大观社”摄影师岛崎役治的下一站是南岳衡山。83年前,他应是穿过“天下南岳”的古镇牌楼,走进山下小镇,随进香朝拜的人群一起涌进南岳大庙,其后由百步云梯处的石径登山。
我们通过查阅文史资料,并在长沙文史专家陈先枢,南岳区民族宗教局副局长周跃华的协助下,尝试还原1930年前后的南岳。
岛崎役治来衡山的时间,应为1930年7月左右。在为衡山脚下某村庄的照片作注时,他提起从长沙一路过来听到的风声,共产党人在湘鄂赣边境活动频繁,刚到衡山没几天,又传出长沙被共产党人攻破的消息,为此他还感叹:“我在此后旅行摄影时的危险程度,可想而知”。据历史记载,1930年7月27日,红三军团攻占了湖南省会长沙。长沙文史专家陈先枢因而推断,岛崎役治这一组关于衡山的照片,均拍摄于1930年7月前后。
此时的南岳衡山,并非一年中香火最旺盛的时节。在镜头里,位于衡山南麓的南岳古镇御街牌楼一带,原是古镇中心,此时却也行人寥寥,牌楼左侧的墙上,一张“狮马牌肥田粉”广告高出一截。这时正值农忙,来的路上,岛崎役治就注意到了路边的水田里,有农民在躬身拔秧。
衡山脚下土地崎岖不平,它们或高或低,围绕出不规则的盆地,当地农民利用山丘的梯度,固土施肥,饮水灌溉,开拓出一块块耕地。他们在上面主要种植红米。据周跃华介绍,红米是衡山地区特产,“它生长期长,产量不高,因为稻皮坚韧,当时的稻谷加工条件差,只能靠杵舂米,所以加工出来的大米比较粗糙,很难咽吞,又称‘糙米’,现在我们拿来煮粥喝”。
在岛崎役治眼里,种植红米的山涧水田是南岳的独特风景之一。红米的种植在三月和五六月,他来时恰好赶上第二季插秧,农民把秧田里培育好的秧苗运到梯田里种下。拍摄时,他对农民的戴的斗笠感到好奇,在图说里写到“他们上半身顶着一个不是很好看的斗笠,样子奇怪且少见,不过下雨天,烈日当空时,却非常管用,比起只遮住头部的深草帽,显然更加合理。”
对此,周跃华有同样困惑,“我年轻时曾在衡山县乡下工作,但从未看到过如此怪模怪样的斗笠,这或许是个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