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文化兴盛,嘉庆皇帝曾降旨拜山
4座古祭坛千年屹立在顶峰
站在武功山上,时常会听到阵阵钟罄,那是从道观中传来的清灵之声。道观中清癯的道人长年沐浴高山的钟毓灵秀,日静天长,个个仙风道骨。
传说远自汉、晋时期起,武功山便被道家择为修身养性的洞天福地。宋、明时期香火达到鼎盛,除山顶有古祭坛群及白鹤观外,山腰有官冈庵,山麓还有图坪、箕峰、集云、行宫、脚庵、冲仙、岁仙等诸多名观。在此期间,最引人注目的是明朝嘉庆皇帝的降旨拜山之举。据说当时太后背部生有恶疮,诸法治疗仍无法痊愈,后来是服用武功山的道家仙药才将疾病祛除。于是,嘉庆皇帝派钦差专程赴山感谢,并建亭纪事,武功山道场也随之名扬四海。
当道教在武功山兴盛之时,佛教也迅速本土化,并大举在武功山圈山占地、建刹立塔,大有后来者居上之意。清朝时期,道教与佛教形成了明显的地域分化,出现了佛道同兴的现象。
如今,武功山遗存的古祭坛有10余处,其中最著名的是主峰金顶上的4座古祭坛,即葛仙坛、汪仙坛、冲应坛和求嗣坛。这4座古祭坛分东南西北四个朝向,均建于东晋时期,距今有1700多年历史,是目前全国发现的海拔最高的古祭坛群,被专家誉为研究古代江南民间祭祀文化的“活化石”。
古祭坛是湘赣地区古代民间祭祀天地的场所,承载着古代先民对于神灵的敬仰。传说宋朝绍定年间,吉水县有一位名叫文仪的人,他身穿儒服虔诚拜倒在葛仙坛前,祷告求嗣。4年之后,文仪有了第一个儿子,这就是后来为国捐躯的爱国名相文天祥。得子之后,文仪认为是自己的虔诚感动了上天,特意在葛仙坛前建铜瓦殿报恩。若干年后,文天祥也亲笔写下“葛仙坛”三个大字以谢恩。当地县志也有相似记载:“后丞相生而有紫气之兆。逮长魁天下,书‘葛仙坛’三大字,以额兹山昭灵贶也”。
除了在研究道教文化中有着极高的价值,这4座古祭坛在建筑史上也是一大奇迹。祭坛为山岗岩块石拱顶结构,通称“无梁殿”,是江南地区唯一以石头为材料搭建的圆穹顶式建筑,均没有石灰和黏土之类的东西。这4座古祭坛处在一个连树都极难生长的大风之处,历经千载屹立不毁,时光风化了满壁的沧桑,遗留下来的是道学的厚重与缥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