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湖南|新闻|城市|美食|时尚|旅游|汽车|同城|惠购|站点导航|世界杯

|邮箱|注册

新浪湖南

新浪湖南> 旅游>旅游资讯>正文

读书风盛 张谷英村

来源:红网2012年11月26日【评论0条】字号:T|T

  

  读书风盛,泥腿子也能写一手漂亮的毛笔字

  为什么这座大屋和张氏一族能在旷野中生根,数百年花开不败?漫步张谷英村,一路看一路听,不难发现,这里到处都是读书声和关于读书的故事。

  张谷英民俗文物展览馆是张谷英第23代孙、80后导游张洪艳一手创办的。“我们这里许多工作人员都是张谷英的后裔,我们很乐意跟外人讲先祖的故事。”她说。

  “寒可无衣,饥可不食,读书一日不可失。”张洪艳说,在张谷英村,不读书是天大的耻辱,“过去,连挑牛粪的人都是秀才,泥腿子也能写一手漂亮的毛笔字。”读书,方能知事、明理。如果没有教养,不自觉遵守,家训、族戒定得再严,也不过是废纸一张。

  据说张谷英村的老祖辈张谷英其人能文能武,远离仕途、迁族此地后便教习后代子孙以耕读为本,尊孔孟、讲仁德,后世五百多年间聚族而居的张氏一族深受他的言传身教,奉行“兴门第不如兴学第、振书声然后振家声”的祖训族规。村人以读书为荣,以不识字为耻,喜好读书的风气代代相传。据记载,从张谷英村走出去的,就有进士1人、举人7人。张谷英村人不但爱读书,也精武术,不少人还练就了一身好武艺。

  现在张谷英村村民大多靠加工油豆腐或者向游客兜售山里的干货、开小饭馆维持生计,但他们始终没有忘记的就是读书。“高考制度恢复后,从村里走出的大学生就有300多人、还有好几位博士生和留学生。”张洪艳认为,是读书维护了古村落的稳定,也成为许多年轻人走出古村落的途径。

  莘莘学子的雕花床上刻的不是吉祥图案,而是科考中举图。斗笠状、有一小孔的铁盒是官帽盒,在书桌旁激励学子寒窗苦读。几百年的生活,磕磕碰碰难免,但“以耕读为本,以简朴为荣,兴书香门第,继百忍家风”的张谷英村从未发生凶杀偷盗等作奸犯科之事。

  张林宏说,他习惯闲暇时为后辈们讲讲祖训族规,一来可以给还没到入学年龄的孩子做做学前启蒙,二来也是让他们谨记“孝友家风”的传统。正是宽厚待人、方圆有度的“孝友家风”使张谷英村成为一方净土。

  记者发现,张谷英古村落的保护不无艰难

  有关专家在分析了张谷英村遗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礼俗的基础上,总结了张谷英村传统礼俗的特征,提出了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张谷英村传统礼俗的保护与传承:以“村”养俗,注重建筑原貌的保护;以“境”护俗,注重人居环境的利用;以“风”扬俗,注重家风内蕴的弘扬,以“情”怡俗,注重礼仪习俗的承继。

  但记者发现,对张谷英古村落的保护依然艰难。

  一是张谷英古村落中大量的传统建筑仍居住着居民,他们在祖先留下的宅院中繁衍生息。农家乐发展、土特产加工、旅游业飞猛发展,消防安全隐患很多。历史上,张谷英村就曾经发生过几次大火。

  二是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矛盾突出。

  三是老式房屋使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和生活水平受到严重制约,并由此导致乱搭、乱建、乱架、乱堆等自发行为,破坏了传统民居的空间环境特色。

  四是自然环境遭到了污染和破坏。张谷英古村落周边环境也随着经济发展而急剧变迁,生存环境不断恶化。

  来历之谜

  关于张谷英村的来历,是源自于一个美丽的传说。

  相传十四世纪60年代,有三个神秘人结伴而行“由吴入楚”,来到幕阜大山的余脉渭洞山区。这三个人一个姓张名谷英,一个姓刘名万辅,一个姓李名千金。三人中,张谷英懂风水,沿途定盘择地,遴选风水,最后被渭洞的奇峻风光所吸引。

  张林宏给记者拿出一本发黄了的《张氏族谱》,那上面写着:“予明先人乃军家出身,一抄一运,两番失业……”张登宇在墓志铭上称自己是“明指挥使谷英公九世孙”。“应该说,这一段话是张谷英村最早的历史记载。”他说。张谷英村的来历至今仍像村里的建筑一样是一个没有解开的谜。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精彩推荐更多>>

相关报道

发表评论

新浪简介|新浪湖南简介|广告服务|商务合作|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产品答疑|网上举报中心|互联网辟谣平台|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