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代新说,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潇水上还有运输,江华产的木材顺流而下到长沙,甚至还有放排。这可能是千百年来的景象,从蔡邕到周敦颐到何绍基。现在,潇水只剩挖沙船,宁远、蓝山、新田都在这取沙。
40余岁的张凤在菜地里,她的小儿子在旁边玩耍。小家伙已经不稀罕岩洞了,羡慕外面的世界,母亲可怜他“除了县城,哪里也没去过”。
秦岩在江华,三省交界地,东靠广东清远,南近广西贺州。据说蔡邕到此时,书“秦岩”二字。现存11方石刻,多数已模糊不清。不管是否为真,碑文中说它是“研究江华早期历史的实物”,对一个山区小县有此功绩,也是它的一种价值。
江华是瑶族自治县,这里是瑶乡,村子就叫“秦岩村”。不愿透露姓名的村民,“怕旅游公司知道后有麻烦”,他说,2003年以前他们是可以自由进洞玩的。事实上,“秦岩”在洞口,风景区虽以它为名,但游客是冲着溶洞来的,没有人会注意石刻。
“就像明星分一、二线一样,他在我们这只算二线人物”
2012年10月23日,我们从长沙过江西,夜宿诸暨,第二天至绍兴县。
1800多年前的蔡邕,从吴地至零陵,恐不会走这条路。在南方仍是茫茫山林,整个江西省所在的豫章郡才“四十万户”的时代,长江水道可能是当时最便捷的选择。《中国历史地理》记述:秦汉时代,南方的东西交通,多由长江水道。
号称东方威尼斯的绍兴,多水、多桥、多香樟。绍兴县驻地柯桥镇,2000年绍兴市、县分离,当地人称呼绍兴县仍按习惯中的“柯桥”名之。这里的一切都因“柯”字为名,柯山之下有柯水,水上有柯桥、柯亭。2003年,绍兴县把柯亭建成了现在这个有水榭、石桥、竹林的1万平米的小公园。
公元180年左右的一个深秋,蔡中郎避难会稽,一路南下来到这个并不起眼的汉代驿亭。中郎该是累了,在亭中歇脚,一阵风吹来,使得亭椽咝咝作响,发出悦耳的声音。仔细一看,是亭东第十六根椽竹被风吹出了乐声。嘉庆《山阴县志》载,他“知有奇音”,于是截取椽竹一段,制得竹笛一根,抵舌轻吹间,声色清亮。
这是一个小巧的江南园林,翠竹环绕,前临浙东运河(由浙江宁波至萧山的古运河,与京杭大运河相连)。重建的柯亭是两层、黑瓦的木构建筑,廊柱已变成黑色,漆也脱落。柯亭对面是“中国轻纺城”,柯桥的汽车站也叫轻纺城汽车站,这里以轻纺为名。
看门的园林局工人来自绍兴乡下,自称“只读了三年级,连字也不认识几个”。他们平均几个月就调换一次,并不知道自己看守着谁。
在公园晨练的江英,原在柯桥中学读书,现已退休。“之前,这里就是柯桥中学,除了几棵树是老的,其余都是新建的。”
公园里的竹子也是新栽的,是为了映衬柯亭笛的传说,但谁也说不清楚是否为当年的竹子品种。那笛子已永远消失。
绍兴县园林局。蔚伟林局长拿明星作比,“就像明星分一、二线一样,蔡邕在我们这也只算是二线人物。绍兴市有鲁迅,有周恩来,还有秋瑾。”“秋瑾,还是半个湖南人。”
蔡邕读书台所在山包被人承包、养鹿,旁边开农庄,名字就叫“读书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