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已有三艘船模问世,其最大心愿是让已消失的30余种湖湘木帆船重现。
记者 胡媛媛 实习生 苏蔚
“在水上呆了30多年,见得最多的是各式各样的船只,只可惜它们中不少已远离了我们的生活。”对62岁的长沙市民王芳德来说,湘江上那些船是其毕生的情结,他打算在有生之年凭借自己的记忆和木工手艺,将30余种从湘江水系里消失的木帆船,以模型方式一一重现,“让湘江船文化更广为人知,更流传久远。”
2米长船模型精细入微
木工台配上简单的机械设备,每天清晨7时左右,王芳德就会赶到芙蓉北路旁金霞苑小区的作坊里,开始一天的手工劳作。
近日,记者来到这个不到10平方米的小小空间。已完工的三艘木船模型让每个来到这里的人都赞叹不已:长2米、高1.5米的双桅古木帆船模型,船体流畅、白帆高扬,不但锚、舵、橹一应俱全,位于船身中央和船尾处的两处船舱更是精细入微,连凉棚编制的经纬都一清二楚。“这就是几百年前至上世纪70年代末行驶在湘、资、沅、澧四水干支流水域的一种小船,船型出自衡阳,故称衡阳小驳船。”王芳德感慨,由于身形灵活、抗风浪力较强,曾经在湘江流域小驳船数量非常之多,主要用于承运大米、煤炭等,故有“无小驳船不成河道”之说。
“看,这就是湖南的第一艘机动船模型,虽不属于木帆船系列,但意义特殊我特意仿制了一艘。”位于作坊中央的一艘1.6米长、90厘米高的船模让王芳德很是骄傲。两层的船身上耸立着信号灯和烟囱,小巧的方向盘稍一拨动就能自如转动。“还有这艘木制龙舟模型,正是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浏阳河上常见的‘调羹把子船’,船体短而宽像汤勺。”而与其他模型只见船不见人不同,龙舟模型上王芳德特意“安置”了22名“划手”和“掌舵人”、“鼓手”,奋力划桨的姿势、敲锣呐喊的表情,让模型也显得动感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