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名分”却无资金
目前大部分古建筑的所有权都属于当地居民,而古村镇的旅游开发还不够充分,并没有给居民带来太多的经济收益,居民缺乏对古建筑保护的动力,导致古建筑的维修保护难以为继。
“唐家观虽被评为市级历史文化名镇,却没有对其进行保护修缮的资金,我们只能组织村民自发保护。”唐家观的王支书介绍道,“唐家观古街道路面维护和老房子的维护等都需要钱,可目前只能靠村民自己掏钱,但有些村民外出务工没有时间维护,房子就毁坏了。”他带我们来到一处坍塌的老宅边,这处老宅坍塌的原因是年久失修,在前段时间连续50多天的雨水天气后,轰然倒塌。老宅的主人是一对外出务工的夫妇,除了过年外,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都在外地。
在板梁,旅游景点的标牌随处可见,却看不到一个导游,据当地村民反映,曾经有老板想对板梁进行旅游开发,但因为投入成本过高、收益不好而中途停止,现在板梁虽有旅游景点之名,却没有相应的配套设施,景点内垃圾和涂鸦随处可见。
有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编制了保护规划,但由于经费缺乏,也只能是对遗址本身进行保护,而对于古村落所在的街道和巷弄却没有进行保护,使其失去了完整性。
保护应与村民需求相结合
从事湘西南少数民族民间美术生态调研6年、对20余个古村落进行过考察的湖南商学院李湘树教授认为,古村落保护是一项需要多方参与的系统工程,村民是保护工作中相当重要的角色,把村民改善生活条件的需求与对古村落历史风貌的保护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保护开发。
保护好,首先要利用好。以湘西的凤凰为例,目前以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占其GDP总值的60%,2011年共接待游客600.1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4.31亿元。而当初修复凤凰古城的投入资金,和收入相比不过九牛一毛。但有些古村,因方案规划不当,修复进行了一半就搁置在那里,导致了古村的闲置与荒废。
因此在进行修复与开发时,既要有文物专家参与,也要有具有丰富经营经验的公司等社会力量支持,参考各地成功案例,多方力量共同开发,实现保护与开发的共赢。让村民真正感受到保护与开发带来的好处,才能获得他们的理解。这样对于古村长期的维护就有了资金来源,减少了政府相关财政压力,同时让保护后的古村落有人使用,有人来传承古村落所代表的文化遗存,避免了古村落的“空心化”,这样才真正实现了古村的“活化保护”。
先行保护后续开发
古村落的保护不同于古镇的保护,古村落远离城市,远离经济发展建设的中心,开发的经济价值有限。此次考察的7个古村落,保护上最缺的是资金和技术人才,需要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使古村落的保护工作从口头上的承诺落实到实处。首先解决建筑修缮、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在完成基础性保护修缮后,可以仿照苏州在古建筑保护上的做法,由政府操作,为民间资本的引入提供平台和契机,形成多元化的保护资金投入体系。
村民盼政府 加大保护工作涉入力度
记者了解到,偏远地区的古村落经常被某户人家利用权力搞垄断,为古村落的保护工作增添了不少阻碍,村民也对此也颇有意见,“他花钱买个村官当了,捞足了钱就闪人了,我们村子怎么发展,他才不会关心多少。”“他们家势力最大,大家不选他得罪了以后就有得小鞋穿了。”类似这样的言论,记者在村民中听到不少。
而离市县较近的古村镇,又经常有“接待领导”的任务,一些市县领导经常驱车到附近的古村镇里吃喝,官威不小。搞开发的老板又不好意思收领导们的钱,就这样效益都被领导们吃了、喝了、玩了,所以开发做不下去了。因此,村民普遍希望政府能加大对古村落的保护力度和监管力度,不让古村落成为某些人捞钱的平台和某些领导的免费休闲去处。
编后:雕花的窗棂不见了,精致的斗拱不见了,江边的吊脚楼不见了,老祠堂的石鼓也不见了,珍贵的老宅被村民拿来做鸡屋了。冯骥才曾说,古村落文化是中华民族所有文化的根性文化,而这文化之根在经济发展与城市化中正与我们渐行渐远。保护之路怎么走,值得我们去深思、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