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文物局于2012年6月完成全省传统村落摸底调查工作,目前湖南省内有古村落251个,其中仅28%保存较好,整体状况不容乐观。
今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常委冯骥才呼吁加强古村落保护,从文化层面提升国家软实力。湖南目前是中国古村镇数量最多、类型最多样的地区之一,古村落的保护任务尤其艰巨。从湘北洞庭湖畔的张谷英村,到湘南谢沫河边的上甘棠村;从湘东罗霄山麓的板壁屋,到湘西雪峰山下的吊脚楼,251个古村落散布在三湘四水之间。这些古村落现在是怎样一种状况,要怎样去保护?记者随湖南商学院的一支学术考察队,用一周的时间,走访了湘西南的7个古村落,分别是高椅、板梁、阳山、龙潭、思蒙、唐家观和荆坪。
建设性破坏让人无奈
一过荆坪大桥,迎面而来的就是荆坪古村,11座杂居在老房子中的水泥新房显得十分刺眼。“村民对住房条件的需要与古村文物保护一直是相互矛盾的。”荆坪村旅游管理处的杨荣欢向记者一行人介绍道,“虽然村民都明白古民居的文物价值,但结婚、分家等都需要建新房,这是很实际的问题。我们只能尽量将新房规划到荆坪古村范围以外,尽量维护古村的原貌。”
高椅有“中国十佳古村之一”的美誉,其古朴的建筑和优美的景色,吸引了众多的中外游客。一些村民将自家的明清老宅子翻新改造成饭店、旅馆和超市,以适应旅游市场的需求。巫水河边密集的店铺,与古村风貌很不协调。
郴州市的板梁古村,在300多栋古民居间,也有着10多座两三层的水泥楼,木石结构老屋里面的住户,陆续搬进了钢筋水泥的楼房。
记者在唐家观看到,当地木结构老宅相比前两年已少了很多,河边200多年历史的青石板路因某公司在村头建水坝而被埋掉变成了水泥路,沿路绝大多数是两三层的现代小楼。而在龙潭,甚至有用清代石碑铺路、用明清时期的老宅子圈养鸡、雕花窗棂上满是鸡粪的现象。这让文物工作者心痛不已。
湖南很多被列为文物的古民居,老百姓不愿意住,更不愿意用自己的钱去维修,但由于产权问题,导致相关部门在开展保护工作时困难重重,很多时候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老房子被拆。另外,文物保护单位在经费、人员和专业能力方面欠缺,无法真正落实保护区划,以致部分村民随意建设。
多数古村成荒村
在湖南200多个古村镇中,除少数旅游开发早、交通便利、能吸引游客的古村落外,大多数古村镇人少声稀,并且遭到严重破坏。始建于明代弘治年间的湖南郴州市阳山古村,目前村里只有百来户人家,留守的大部分居民是老人和小孩,村里闲置破败的木石结构老屋随处可见。村里原本的一座祠堂,年久失修、风吹日晒基本倒掉了,现在的祠堂是在倒掉旧祠堂的地基上重新建的。据村里老人何春晴介绍,在村后有一个古村客栈,是外地老板来这里开发时建的,但因为游人不多,目前已经闲置很久了,记者实地看到,在客栈大门的锁上,已经结下了厚厚的蜘蛛网。
像阳山这样的古村还有很多,唐家观就是其中一个。据王支书介绍,唐家观平时基本看不到多少人,大多数村民都去外面务工了,留下来的多是老人、妇女和小孩。“唐家观人最多的时候只有过年的时候,五六十年前那种月月都有大型集会活动的情景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谈及唐家观的未来,王支书唏嘘不已。而当记者一行人坐船一个多小时来到思蒙著名的吊脚楼景点时,却发现旧的那片吊脚楼已经因为没有人气而被拆除了。
湖南大部分古村落得以保存至今,交通不便是很大的一个因素。因为地处偏远,逃过了“破四旧”等运动,躲过了经济开发造成的破坏。但同样因为其不便的交通,造成了经济的落后,无法满足村民提高生活水平的需求,所以村民们纷纷离开了祖辈守望的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