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武 长沙人,64岁,摄影爱好者,喜欢写点忆旧短篇。
我一直住在樊西巷的中段,即现在的人民西路与成仁街交会处,工作单位就在坡子街。几十年来,每天上下班都必须路经一条小街,这条街就是中和街。
老长沙都熟悉的中和街,北起坡子街,南接弥罗阁,与粮道街和洪家井相汇。清嘉庆二十三年(1819年)《善化县城图》就记载了中和街。1971年,弥罗阁并入中和街,统称中和街。
中和街是一条南北走向的小街,它将坡子街、粮道街、洪家井、新坡子横街、樊西巷、双井巷串接起来,在老城区内形成一个热闹密集的网状结构。坡子街是轮船码头通往城中的必经之地,街头常常可见到从常德、沅江、南县、湘潭、衡阳等地上岸的旅客、小贩,大包小担的,热闹非凡。坡子街还是当时的金融一条街,全街分布着大小十几家金铺钱庄。粮道街因明朝曾设粮道衙门于此而得名,后来成为繁华的蔬菜农副产品集贸市场。改革开放后,樊西巷集中了好几十家鞋店,一度被誉称“鞋子一条街”。
中和街北端驻有坡子街派出所和坡子街办事处,成为坡子街一带的政治和管理中心。南端有解放初期的工商联办公楼,文化大革命后改建成了省财政厅宿舍,最后改为市公安局宿舍。南端的东侧有一座名为弥罗阁的道观,曾经香火旺盛,文化大革命开始,“破四旧”的风暴骤起,香火也随之熄灭,大殿成了街道工厂的车间。街中还有煤店、南食店、饮食店、食品车间等。
20世纪70年代,生活用煤还得凭票供应,散煤较为紧张,藕煤就更难买到,购煤的居民常常大清早就到派出所对面的煤店排队。老远看到送藕煤的板车来了,人们蜂拥而上,从木箱子里拣出藕煤,然后装入篓子、箩筐,有的干脆租借木箱,用斗车、三轮车将藕煤运回家。也有买散煤回家自己做藕煤的,因此当时还有以拉板车卖黄泥巴(增加煤的黏合度)为职业的。每逢天晴,大街小巷都能看到用黄土拌和的煤堆,男人用铁制的藕煤模子朝煤堆上扣,然后挤出一个一个圆圆的藕煤来。因此,当时的择婿标准,有“洗衣服一脚盆,做藕煤一千斤”的戏说。
粮道街与新坡子横街之间有一个副食品加工车间,主要生产各种糕点,车间里时而飘溢出糕点烘烤的芳香,尤其是节日来临前。2003年,长沙市重点工程的坡子街民俗名食商业街动工,坡子街至粮道街一段拆迁,派出所搬走了,街道办事处机关、车间和商店也搬走了,老中和街从此消失,只剩下原来的弥罗阁那一段。挖土机和渣土车在这里夜以继日地挖出了一个巨大的土坑。2009年4月,25层高的“君临国际”大厦拔地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