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厂长“理想之问”对话新青年

  学生说,你怎么突然问这个问题

  他说,没有归属的灵魂是孤魂野鬼

  记者 汤霞玲 实习生 王瑶

    寻找廖厂长,人们寻找的不仅仅是廖群洪本人,更是在找回自己心底那个善良、充满信念、充满正能量、胸有家国情怀的自我。

  当年27岁的廖厂长今已中年,52岁的他不再和朋友夜夜畅聊“我能为国家做什么”,而是动手去做,去解决身边人的困境。

  面对当代年轻人,他会如何说,如何看?

  9月24日,记者再次联系上廖厂长,期待这个“老男孩”与新青年们的对话。

  对话青年

  “崇高、高尚、伟大、光荣”是否常现

  信仰、道德和敬畏是民族的脊梁

  廖厂长说,而今,有家国情怀的坚定理想主义者似乎已经寥寥无几。

  他问过几个很熟的学生,你们字典里“崇高、高尚、伟大、光荣”出现的频率有多高?

  这个问题出来后,年轻人倍感惊讶:“怎么突然问起这个问题?”

  “如果一个民族文化里面没有高尚的东西,没有崇高,没有伟大,文明还有吗?”

  在廖厂长的概念里,文明的进化史是一条河流,我们都是这条河里的一份子,这个河是要流的,如果每一个构成的分子没有了理想,那社会还有理想吗?我们要体认我们自己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责任,你的历史作用在哪里?

  1989年,廖厂长总结,中国新一代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应该是站在人类文明的最前沿,为民族的重新崛起和中华文明的复兴不断探索。

  廖厂长一直认为,人应该要有效忠对象,灵魂要有归属,没有归属的灵魂是孤魂野鬼,总会很痛苦,会不舒服。但现在很多人的效忠对象变成了自己,失 去了信仰,没有了敬畏,卖假药、卖地沟油、过度医疗……“没有信仰,没有道德敬畏,伤害了民族的脊梁。我们必须重构这个社会的道德体系。”

  精神传承

  吴晓波将版税捐给公益

  每年培训帮新记者成长

  “我的理想就是做一个知识分子。”吴晓波从财经记者做到财经作家,职业规划都很明晰,从1997年开始,每年出一本书。他说,做这些已跟收入关系不大,这是对工作的一种尊重,自己从中能得到快乐。

  同时,吴晓波也将这种精神传承了下去,他从2012年开始就将自己的版税捐赠给了公益事业,并且每年会开展培训,帮助财经记者。

  吴晓波认为,1980年代的理想主义,家国情怀更重一点,现在的理想主义比我们更务实。它能用数据、用财富,用名利来量化。“对现在的80后、90后来讲,你说为国家干点事儿,好像是一个不着边际的话题,可能会被人笑话。”

  “你现在说我要去创造财富,这个是靠谱的。1980年代说的是都是为国家做贡献。那时候的理想主义,更纯粹,对我们这一辈人来讲,1980年代是一个很难告别的年代。”

  幕后追问

  一篇网文为何引起轰动 湖南人家国情怀是根

  长沙市涟源商会秘书长卢新世认为,廖厂长是一个符号,他的行为是涟源人的家国情怀在起作用。

  涟源,地处湘中,乃湖湘文化与梅山文化交汇融合之地,既耕读多学,又尚勇善武。湘军载清史七十余将,其中涟源人占近三分之一。现代商界更出了中 国首善彭立珊先生、中国前首富梁稳根先生等精英。每到历史的拐点,总有湖南人会站在历史的舞台上,要么改写历史,要么唤醒民众,要么参与其中,位卑未敢忘 忧国。

  巨资资助学生考察,且不求回报,还想自费翻译马克斯·韦伯全集,这些也许只有在那个理想主义光茫普照的年代,那群常聚在一起纵论天下的涟商才能做出。而理想主义,正是当今社会所缺失的,晓波寻找廖厂长的真正意义,应是这里。

  ■记者 汤霞玲  实习生 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