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回乡种地创业,给农村发展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
种地创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每一步都要亲力亲为。
清明过后,长沙迎来几天晴天。在长沙县黄兴镇黄兴新村,黄稳正盼着这样的好天气,他的十几亩无花果正在生长季,需要阳光。
黄稳是一名“85后”青年,回村种地曾遭到父母的强烈反对,但他给乡村带来一股新风。在3月举行的一场农业论坛上,黄稳的身份被定义为“新农人”——一群有新观念、新思维的农业从业者,以回乡创业的大学生为主。
未来谁来种地?这一严峻问题或许可以在“新农人”这里找到答案。湖南新农村文化研究所、2014年湖南省农村工作和省委1号文件,正在帮助黄稳这样的“新农人”实现梦想。
壹 回乡种地的大学生
“山村里飞出来的金凤凰”。每当说起读书改变命运时,人们都会用这句话来形容农村走出来的大学生。但随着就业形势、就业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农村大学生跳出农门后又回乡创业,从事着在父辈们看来没有希望的农活。黄稳和罗海玉,是他们当中的代表。
“我们都不想种田了,你还去搞。”
4月3日,离清明节放假还有2天。黄稳却没“休假”的概念,他关心的是天气和自己的30多亩地,那里种着无花果和火龙果。
“无花果生性不喜水,最怕雨天。”3日上午,黄稳站在地头陇上,看着挖好的排水渠,祈祷清明前后能有个好天气。他身后,一行行无花果秧苗已吐出嫩芽,随风晃动。“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当清明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的夏历纪年法,逐渐被都市以至乡村里的人淡忘时,黄稳依然记得并“依靠”这句农谚。
2015年,黄稳将从湖南农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农业管理专业毕业,那时候,他已经是种了4年地的农民。
什么?儿子要当农民了?!黄稳当初的决定遭到父母的否决。刚从农村走出怎么能又回到农村?“好不容易”培养出后辈的长辈们,说什么也不答应儿子的想法。“反正要搞你自己去搞,我不出钱也不出力,我们都不想种田了,你还去搞。”黄稳的父母种着4亩时令蔬菜,经常起早贪黑,觉得种地的人“连一身干净衣服都没有。”
但黄稳认为,自己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种地之前我就经常思考一些现代农业的想法,如何做成一条产业链,如何做好农产品深加工等。”虽然还没毕业,但种地的想法一直萦绕在心头,不时让他蠢蠢欲动。
2012年前后,黄稳最终“力排众议”,借钱借物,要“种出不一样的地,让父辈服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