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一位普通的苗家妇女,她曾拍摄《千里寻母记》,她也是“十八大党代表”。她就是45岁的田金珍。再过不久,她就要去北京参加党的十八大。
8月17日,她在接受采访时说,“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全国的留守儿童都能得到关注和关爱”。
本报记者李柯夫 实习生彭梅桂 长沙报道
田金珍家住湖南花垣县吉卫镇腊乙村,只有小学二年级文化。黝黑的皮肤,朴素的穿着,说普通话时,还带着浓浓的苗语音调。从拿出所有积蓄为留守儿童拍电视剧,到创办留守儿童“自强班”,到发动“期盼团圆”活动,再到“农民返乡创业科技园”让留守儿童的父母回村务工,10年来,田金珍做的每一件事,几乎都是为了留守儿童。
“听人表扬《千里寻母记》很欣慰”
10年的坚持缘于一次偶然。
2002年9月的一天,田金珍在吉卫镇看见一对姐妹,小的晕倒在地,大的才10来岁,蹲在一旁哭泣。田金珍先把晕倒的妹妹扶起来,找来一盆清水,帮她洗掉脸上的脏物。谈话了解得知,这对姐妹的爸妈外出打工一年多了,她们与80多岁的奶奶生活在一起,日夜想着爸妈回来。后来听人说,看见她们母亲在矿山打工,于是姐妹俩瞒着奶奶,走几十公里的山路去找妈妈。妈妈没找到,结果妹妹晕倒了。
“那时我收破烂每天只有30元本钱,但每次看到这样的小孩,我都会给他们一两块。我称这些小孩叫‘有父母的孤儿’。”田金珍说。
从此,田金珍想要为留守儿童做些事情。2003年6月19日,田金珍拿出家里仅有的2000元,又卖掉两头猪,决定拍摄《千里寻母记》。为此,她还与丈夫大吵一架。
剧本、导演、化妆、剧务田金珍一人担当,看到妻子这么辛苦,起初不怎么理解的丈夫,这时也挑着铁锅、大米和蔬菜,沿着“寻母”路线为剧组搞后勤。他们花了三天时间完成了这部长达一个半小时的《千里寻母记》。
“拍完之后就在村里放,后来很多父母都回来看自己的小孩了,我走在路上也听到很多人在表扬《千里寻母记》,我心里很欣慰。”田金珍说。
“希望孩子们有一个快乐的假期”
腊乙村全村近1800人,90%以上的青壮年都外出打工,有的四五年都不回家,孩子只能和年迈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到了寒暑假,几乎没人管。
“在北京的一次经历让我有了创办‘留守儿童自强班’的想法。回家后,我就开始召集一些大嫂,以‘爱心妈妈’的形式,陪伴留守儿童的寒暑假期,”田金珍说。班里的学生从以前的十几个人发展到现在一百多人,他们都是18岁以下的孩子,有的念小学,有的念中学,还有高中生、大学生,大家都以以大带小的形式,学习、玩耍、互相照顾。
自强班的孩子越来越多,“爱心妈妈”也越来越多,后来还有4名“爱心爸爸”加入。这些“爱心妈妈”、“爱心爸爸”,有专门照顾孩子生活起居的,有专门教孩子打苗鼓,还有位“爱心爸爸”教了男孩子们一套武术,逗得孩子们笑开了怀。
“我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希望他们能有个快乐的假期。”田金珍说。
“家门口就业,把父母留孩子身边”
解决了孩子假期问题,但田金珍仍觉得不够,许多父母迫于生计,不得不外出打工赚钱。
田金珍开始思考,有什么办法,“能让父母在家门口就业,留孩子身边呢?”她开始结合腊乙村的实际情况,寻找可以开发的项目。2011年,在政府部门的帮助下,田金珍在家乡创建了“农民返乡创业科技园”,筹集了4万多元资金,租下了50多亩地,主要是种植烟叶、养猪、养蚕、养竹鼠等。她还组织会苗绣的妇女一起创办了苗绣加工厂,召回了很多母亲一起加入。
田金珍说:“有些技术含量高的工作,我们也会对他们进行培训。现在整个花垣县有1000多人加入了我们的队伍,许多会绣花的妈妈们都在家工作,这样就能在家照顾孩子。”
田金珍所做的这些事情,都是为了留守儿童,再累再苦她也未曾放弃。如今,作为“十八大代表”,她最大的愿望是全国的留守儿童都能得到关注和关爱,“我会向上级提意见,希望国家能出台关于留守儿童的相应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