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湖南|新闻|城市|美食|时尚|旅游|汽车|同城|惠购|站点导航|世界杯

|邮箱|注册

新浪湖南> 新闻>民生社会>正文

考生被假传为状元 家人老师遭多家媒体采访(3)

来源:央视《新闻1+1》2012年6月27日【评论0条】字号:T|T

画面提示:

  2010年7月20日新闻

  主持人:

  日前清华大学对外公布了今年高招录取情况,其中包括九成的理科第一名和近三成的文科第一名,然而对比之前北大招办公布的全国六成以上…

  解说:

  2010年夏天,清华、北大展开了一场高考状元争夺战就引发了社会关注,而今年清华、北大则双双宣布不再公布状元数,那么两校的状元之争是否也是随之降温呢?翻开昨天的《安徽商报》一篇安徽省清华、北大、港大“抢头名”大战打响的报道说,为邀请合肥市理科状元,北大提出了优先选专业,并提供全额奖学金的条件。而为了赢得安徽省文科状元,清华大学招生办还带着一名安徽级的大四学生一道,劝说报考清华。若报道无误,显然状元之争并未在今年的两校间偃旗息鼓。

  画面提示:

  2011年6月26日新闻

  主持人:

  因为高考状元的炒作无疑会助长高中学校乃至地市对高考升学率、高考成绩的追逐,成为学校、教辅机构甚至企业家们争相追捧的对象。从2004年开始教育部就明确提出,叫停炒状元高校不对新生的成绩进行排名。

  白岩松:

  在一个急功近利或者非常现实的竞争环境中,成功学就一定卖的特别好,所以这几年在中国成功学卖的就特别好,我的成功虽然不可以复制,但是绝对可以复印,带来商业上的各种各样的利润等等。所以炒状元不过社会上成功学热潮的一个在高考领域当中的复制而已,或者叫复印而已。比如说教育部不可以去炒状元但是管不了媒体,我也不希望用管媒体的或者不可以的方式去解决这个问题,教育部可不可以解决自己系统内的问题?如果像盯高考试卷那种保密一样,把这个分数也能够保密,是不是效果就会好得多同时媒体也要去反省和思考很多的事情。当然这只是一家之言,接下来要连线一下语文出版社社长原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听听他的意见。

  旭明你好。

  王旭明:

  岩松好。

  白岩松:

  社会上都在其实强调这几年知情权,但是我看到你最新的一篇博文上面写着,针对高考状元要有不知情权,请解释。

  王旭明:

  实际上,刚才片子里播放的,我们多年来对高考状元的炒作欧进行了明确的要求,但是效果不是很明显,炒作依然炒作。我想这里面一定有它存在的原因,当然存在的原因负责复杂,就不一一解说,但是有一个必不可少就是利益,各方在这个事件当中有利益,所以才形成了共同的炒作群体。对于我们来讲在这里面我提出一个,来对于广大公众来讲我们很熟悉一个词语叫知情权,实际上对于我们还有一个相对应的词语,这几年应该说比较生疏了,就是不知情情,其实无论作为当事人还是学校,还是作为有关部门甚至每一个公众个体在获得知情权的同时,还应该注意自己有一个不知情权。

  白岩松:

  所以你希望高考状元进入到不知情青的社会共识当中?

  王旭明:

  应该是这样的,其实这里面我觉得就是说,我们对高考状元的不炒作有各种要求,这是无疑非常正确的。但是在在采取各种具体的措施的同时,我觉得还是要加强引导,也就是说跟公众要说明白为什么不炒作高考状元。

  白岩松:

  这里涉及到,刚才我已经说过两次,其实教育部没有办法对媒体说不能或者不可以,其实这件事的确该解决。

  王旭明:

  你说得非常对,所以我说一方面对我们要求各项措施具体化,比如说你刚才提到的对我们谁负责输出考试成绩的那个部门,要有严格的规定等等,这些具体措施的同时,我们想还要加强引导,这个引导包括不知情权这样的一个说明,比如说教育常识的一个说明,高考仅仅是一次考试,尽管是一次很重要的考试,但是就是一个考试而已,这个是教育的常识。再比如我们在引导的同时,还要告诉公众这个炒作高考,这个是每一个人的权利,没有错但不好,我们应该做好事不仅仅做满足于不做错事就行了等等,这些都属于引导的范畴。我希望专家学者,特别是教育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在这些大问题上挺身而出,要敢于说话,具体解释要说服公众。

  白岩松:

  非常感谢旭明,我非常认同您的这句话,的确可能是有权利这么做,但是不意味着什么事这有权利这么做,就一定是该做的。好,非常感谢王旭明接受我们的连线

  我们接下来继续关注另外一个话题,大家都在炒状元,状元会不会被炒糊了,也有一份调查显示,也许出乎大家预料的是,回头看这么多状元里头,达到大家期望值的在社会上的成功比例并没有太高,这是怎么回事?我们一起来看看。

  画面主持人:

  不知道一个考试有多么重要,能让家长自发把路过的车辆拦截,把骑自行车的市民强行拽下,我不知道一个考试有多么重要,能让父母强颜欢笑,隐瞒亲人去世的死讯,甚至不惜让孩子错过与爸爸妈妈最后的绝别,我不知道一个考试究竟有多么重要,为了走进考场…

  解说:

  尽管这段视频主持人对高考的质疑并不是什么新鲜话题,但是短短几天中各大网站上万次地复制转发和评论点击,还是值得玩味。当高考分数线被陆续公布,各种各样的高考状元的报道再次铺天盖地。面对高考状元一年接一年地受到热捧,有人在表达着自己的情绪,而有人则在进行着理性的分析。2009年,蔡言厚教授和他的同事就发布了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报告样本涉及从1977年到2008年全国各地省市高考状元,反映了他们的求学和就业情况。

  中国校友归网大学评价研究团队首席专家 蔡言厚:

  两院院士和长江学者,当时来讲还没有发现高考状元他们的名字踪影,他们在中学的时候学习成绩是很优秀的,是顶尖的人才了,但是走到社会以后的话,好像他们离普通人的期望相差比较远。

  解说:

  蔡言厚教授认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一些状元在选大学重视名气,挑专业时奔热门,结果很多人不得不中途换专业,既浪费的教育资源和自己的精力,减缓了他们脱颖而出的速度。

  蔡言厚:

  高考状元的话,反映我们现在中学教学的应试教育实际上没有根本改变,往往就是满足于考试成绩或者表彰,他就没有自己的理想,有自己的兴趣。

  解说:

  同样的问题云南省教育厅厅长罗崇敏也在思索。

  云南省教育厅厅长 罗崇敏:

  我们云南改革开放30多年来高考状元有64个,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发现他们在该领域里面成为领军人物,或者是创新型的人才。我们凭一张试卷来评价一个学生12年的学习成绩,评价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显然是不公平、不科学、不合理的。

  解说:

  罗崇敏认为热捧状元的背后,暴露的是高考制度中的弊端,应该优化高考。“北京文理状元均称不考虑港校,”这是媒体在报道北京今年高考状元未来选择时所使用的标题。近年来,一个值得思考的现象是,很多地方的高考状元都选择进入香港的大学学习,据媒体报道,在北京市2004年到2011年的19名高考文理状元中就有11人选择去香港读大学。有教育专家认为,在全球化竞争压力下,内地高招乃至高等教育改革步伐应该加快。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相关报道

发表评论

精彩推荐更多>>

微博调查

新浪简介|新浪湖南简介|广告服务|商务合作|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产品答疑|网上举报中心|互联网辟谣平台|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