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8日,尽管寒风刺骨,身为汝城“民间河长”之一的何招秀像往常一样,早早地带着巡河的志愿者队伍,提着塑料袋,拿着火钳,来到了县城一角的浙水河扬水站,开始了今天的巡河行动。

  何招秀是汝城的一名个体户,源于为家乡贡献力量的想法,自愿加入了县里的志愿者联合会,2017年当地实行“民间河长制”,她主动报名成为了一名“民间河长”。 在九塘江厚坊村段,何招秀仔细察看河面整洁情况,时不时把垃圾捡入垃圾袋,热心为附近居民发放宣传单,呼吁大家共同守护河流环境。“希望通过我们的爱河护河行为,感染更多的人来守护绿水青山。”何招秀告诉笔者。

  汝城县位处湘粤赣三省交界处,境内沤水、浙水、秀水、策水汇入东江,集龙河汇入赣江,九龙江、城溪江汇入北江,是湘江、珠江、赣江水源的重要源头之一。境内水资源丰富,有大小河流696条,河流总长1766.2公里,水资源总量22.8亿立方米。

  为破解境内河流治理和保护难题,汝城县在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河长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充分发动群众用活社会力量,延伸河长治水触角,从民间招募了一批“党员河长”、“企业河长”、“巾帼河长”,形成了“政府河长”与“民间河长”相融相促的“双河长” 管理模式。

  自从县里推行“民间河长制”以来,作为热心全县公益事业的先锋队,当地的志愿者个个奋勇争当“民间河长”。在志愿者联合会这个大家庭里,像何招秀一样的“民间河长”共有400余名。他们主动承包辖区大小河段,实行“包河治水”,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管护网格,实现了对全县大小河流守护治理的“无缝覆盖”。

  昔日垃圾无人问,如今河流有人管。在浙水予乐湾的河面上,“民间河长”唐小源戴着红袖标开着气垫船,手里拧着网兜,时不时捞起河中的垃圾和杂物。今年52岁的唐小源是土生土长的予乐村人,自幼喝着予乐湾的水长大。自从担任“民间河长”以来,巡河、护河已经彻底融入了唐小源的日常生活。每天清晨和傍晚,他都要沿着河流转上一圈才放心。

  唐小源坦言,“民间河长”这份工作虽然很光荣,但是往往容易得罪人。巡河时,看到有人向河里扔垃圾丢脏物,他上前制止,却总有人不理解,还骂他“多管闲事”。“但是看着这条河越来越干净,我心里即使受点委屈,还是觉得值得。”

  “以前河面上到处都漂浮着各种各样的垃圾,臭气熏天,一到了夏天蚊子乱飞”,居住在河边的予乐湾村唐吉生老人回忆道,“现在好多了,河水清澈了,苍蝇蚊子也少了。”在唐小源的影响下,予乐村群众的环保意识也不断增强。

  顺着浙水往下走,外沙村段的河面上一艘垃圾清运船正在清理垃圾,河岸边朱国华老人正拿着工具捞起飘过来的垃圾。去年始,朱国华自愿担起了“民间河长”的责任,每天都会到江边走走看看,看到有垃圾就清理。“政府下大功夫、出大气力治河,这样的民生工程我们老百姓也不能光站在岸上看。”老人说,自己年纪大了,在家也是闲着,能够为社会做些贡献,觉得有价值。

  据了解,“民间河长”在履行环境保护宣传、河湖治理监督职责的同时,还起着“千里眼”“顺风耳”的作用,及时传递着百姓呼声意见,架起政府与群众之间沟通信息的桥梁,改变了以往河流环境治理“政府干、群众看”的局面。

  “县里成立了“民间河长”工作站,现在“民间河长”已经发展到上千人,包括工、农、兵、学、商各界人士都积极参与”,采访即将结束,汝城县水利局党组书记邓耿祥告诉笔者,今后县里还将充分发挥“民间河长”作用,积极开展“呵护三江源、共享三江水”、“河湖卫士、利剑行动”、“大美汝城、爱我三江”等行动,形成共护、共治、共享的河流管护工作格局。(曹航 黄树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