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共挖出26件陪葬品。”株洲市文物局副局长陈晓华介绍,这些文物会全部打包带回博物馆,经过修复、整理以及研究之后进行原址保护,预计在两个月之内完成原址保护工作。
上个月月底,株洲市石峰区田心街道一工地内挖出了一个古墓。12月20日下午,考古人员在现场进行最后的清理和打包工作,古墓现场清理工作告一段落。
昨日,记者赶到了古墓挖掘的现场。现场,工作人员正在用蓝色的塑料布将墓葬内的物品细致地打包,然后装到大纸盒内。同时,工作人员绘制了物品被发掘出来时的所在位置图,并在墓葬相应位置上做好了标记,随后,所有挖掘出来的物品被统一运走。这意味着墓葬挖掘工作初战告捷,墓葬内的各谜题也将逐渐浮出水面。
现场,可以看到,这个“凸”字形墓葬分为墓道、甬道、前室、后室四个部分,陈晓华介绍,根据其大小可以判断这是东汉时期一名地主的墓葬,26件陪葬品分为陶器、铁器两大类,其中陶器22件。
12月19日,考古队员挖出了一对陶制纺轮,表面无花纹。“墓主是女性的可能性比较大。”陈晓华说,这也反映出当时男耕女织的社会背景。目前考古出土最早的纺轮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迄今已有8000年。
悬疑
到底是单人墓还是双人墓?
经过考古队员半个多月的挖掘,这个甬道高2.3米的墓葬终于呈现在世人面前。尽管如此,陈晓华介绍,现在还无法判断这个墓葬是单人墓还是双人墓,“不能单纯地根据墓葬大小判断,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墓葬为何没发现贵重物品?
在人们普遍的印象中,地主的经济条件都不错,可是墓葬中为何没有发现任何贵重物品呢?“我挖掘了那么多古墓,还很少看到用贵重物品陪葬的。”陈晓华说,通常陪葬品都是日常生活用品,至于为何不用贵重物品陪葬,也有可能是还没有达到那样的经济实力。
陪葬品为何看似悬空放置?
“一开始差点误判了墓底的深度。”回顾这段时间的挖掘工作,陈晓华说道,一般情况下,陪葬品是摆在地上的,但经过几天的挖掘发现陶罐和墓底之间还有一段距离,且陶罐是侧放的,看上去好似悬空放置。结束挖掘工作之后,大伙儿发现,甬道与地面之间有20公分的距离。
陈晓华推测,这有可能是中间填了泥土,然后再放置陪葬品,看上去就像“悬空”了,“也有可能一开始是摆放在地上,后来倒了,墓外的泥土又慢慢渗入,就呈现出这个样子。”
文物保护
将依托东汉墓建一道文化长廊
文物将放回原址,或用玻璃罩进行保护
往常古墓发掘结束后,文物都将会收归博物馆,通过展览的形式和市民见面,“这次我们考古工作完成后,会把这些文物放回最初将它发掘出来的位置。”株洲市博物馆副馆长肖劲说。
目前株洲市博物馆已和南车集团初步达成一致,将依托这座保存较为完好的东汉墓,在这里设立一道文化长廊,在长廊内建设从远古至今,关于人类交通工具演变的浮雕等,提供给市民参观。“按照我们的初步设想是,把这些文物放回古墓后,再用一道玻璃罩对古墓进行保护,市民可以通过玻璃看到东汉墓的全貌。”(红网株洲记者王雅娜通讯员肖劲 记者谢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