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湖南|新闻|城市|美食|时尚|旅游|汽车|同城|惠购|站点导航|世界杯

|邮箱|注册

新浪湖南

新浪湖南> 新闻>各地>正文

祁阳一贫困村翻身变全国文明村 年工农业产值3000万

A-A+2014年8月4日08:46华声在线-湖南日报评论

  【精神读本】

  引领山村巨变的力量

  ――探寻祁阳县竹山村的发展之路

  上世纪60年代,竹山村村民在修路。本报记者 徐行 翻拍

  2011年8月,竹山村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评为“全国文明村”。

  6月24日,竹山村近300亩荷塘荷花竞相绽放。

  文/本报记者 蒙志军 周小雷 唐善理 图/本报记者 徐行

  在祁阳县白水镇竹山村,流传着一个从贫困村到“全国文明村”的蜕变传奇。

  6月,我们走进有着“都市里村庄,城市中花园”美誉的竹山村,探寻引领山村巨变背后的力量。

  1、穷则思变

  整洁的村道、漂亮的洋楼、成片的果树……穿过白黄公路,映入眼帘的竹山村,仿佛一个“乡村桃源”。

  丰富的竹山“村文化”也让人耳目一新。他们深居山村,却有自己的腰鼓队、自己的礼堂、自己的“村歌”,还有自己的“春晚”……精神富足的背后,是百姓生活的富裕和满足。

  时光回溯到30多年前,竹山村却是另一番模样。“竹山坪竹山坪,十年九旱一年收,有儿莫留竹山坪,有女莫嫁竹山郎。”一首令人心酸的民谣,是当时竹山的真实写照。

  “文盲多、单身汉多、乞丐多!”竹山村70岁的谭明顺老人回忆,竹山村地处衡邵干旱走廊的死角,由于严重缺水,老百姓靠天吃饭,生活十分贫困。

  1990年,41岁的谭宝联回到了竹山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这之前,他带着自己的施工队伍在城里闯天下,事业正是风生水起的时候。可他却毅然选择了回家乡,为的只是“想让乡亲们吃饱饭”。

  穷则思变。然而,地处偏远、资源贫乏,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发展经济,困难可想而知。

  竹山村864人,有稻田751亩。村支部决定从田土优势入手,调整种植业结构,推广优质稻。

  为了做好引导示范,村支两委班子成员不顾家人的反对,第一个“吃螃蟹”。谭宝联承包了30亩稻田,村会计承包了10亩,村妇女主任也承包了10亩,全部种上了“天龙一号”、“晚籼13号”优质稻,实行科学化田间管理、机械化收割。

  历尽艰辛。秋收时节,示范田全部喜获丰收,每亩纯收入600多元,总计收入达3万余元。

  村民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全村的优质稻种植面积增长到500多亩,占稻田总面积70%以上,亩平增收400多元。

  尝到了种植结构调整的甜头,村支部又把目光瞄准了村里的荒山荒地上。2003年,引进外地老板,投资100万余元,种植日本秋菊李等名优特水果200亩。组织群众开发荒地300亩,种植国外松2万多株,到2010年,仅割松脂一项就增加集体收入8万多元。

  谭宝联和村会计谭友国带头办起了全村第一个股份制的规模养殖场,并以自己的信誉担保,为15户养殖户联系小额贷款30万元,为10户协调了养猪用地,解决了建猪舍材料,还请来专家培训、带人出去参观。在村支两委的示范带动下,全村仅用两年时间,就建成大小养殖场50多个,养殖业一跃成为村里的龙头产业,村民年人均纯收入增加近千元。

  村支部还带领村民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修建了安全饮水工程,硬化了水泥道路5.5公里,修建了村民文化广场、文体活动中心、多功能礼堂、农贸市场等,修建了垃圾处理能力上万吨的填埋场,近80%的村民住上了新楼房。

  2、科学图强

  竹山村变了,2013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达3000万元,人均年收入10000元,集体收入11万余元。

  村民们说,竹山村的巨变,来源于谭宝联团结带领村支两委一班人以富民为己任、一心一意谋发展,更来源于他们坚持科学发展的精神。

  “当初搞发展,最缺的就是钱。”70岁的王亲国老人说,当时为争取资金,村支两委一班人,不知道跑了多少路、想了多少办法。却始终坚持“不该拿的钱一分钱都不能要”,发展经济,从不以破坏村里的自然资源和牺牲村民的长远利益为代价。

  村里有一座石山,山上怪石嶙峋,绿树成荫,藤本植物从石缝中长出,盘根错节,极具观赏性。2003年修建衡枣高速公路时,承建单位看中了这座石山,愿意出数十万元在此开采石材。

  “这个钱我们不能要,否则对不起子孙后代。”在村支部的倡议下,石山被保留了下来。前几年,村里在山上修建了观光道,建起了观赏亭,“竹山石林”如今已成为竹山村发展乡村旅游的主要景点。

  在竹山村,有一座古色古香的农家大院特别引人注目。

  这座大院属古民居群落,始建于清道光年间。青砖灰瓦,层楼叠院,规模宏大,总体格局完整。

  但就是这样一座具有较高历史与文化艺术价值的老院落,在改建之前,完全是一片废墟。因年久失修,到处残垣断壁,根本不能住人,成了一座“空心房”。

  在竹山村发展的过程中,大院成了最影响“村容”的地方。有人提出,用广告牌把院子遮挡起来,或者干脆把它拆掉。

  这时候,村支部提出:引进外资,修旧如旧,这样既保护了古建筑群,又弥补了村里资金的短缺。

  村支两委一班人统一思想后,又分头做通了村民们的工作。去年上半年,引进外商投资、运用修旧如旧手法恢复后的大院,变身为“竹山雅苑”,占地面积20亩,集旅游观光、文化休闲、饮食服务等为一体,仅去年半年时间,就吸引游客近3万人,成为竹山乡村旅游的“脸面”。

  “竹山雅苑”,还解决了村里20多名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现在我再也不要到外面打工了,在这里做事,既能照顾家里,待遇也不比外面低。”采访中,竹山村民刘险江高兴地告诉记者,现在,自家的新鲜蔬菜、鸡蛋、水果等农副产品,在家门口就可以销售了。

  【岁月流金】

  从贫困村到“全国文明村”  

  上世纪60年代末,知青在竹山村办的养猪场旧址。

  竹山村是祁阳县白水镇一个远离县城的小村庄。过去,由于自然条件差,自然灾害频繁,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产业发展缓慢,村民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长期处于贫困状态。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自2006年被市县确定为第一批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以来,竹山村村支“两委”班子团结带领村民,以“建设新农村、发展新农业、培育新农民”为总体目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规模产业、乡村旅游业,其贫困状况已发生了极大变化,基本实现了“四化”:村庄亮化,路面硬化,水质净化,环境美化。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村”、“全国综治维稳模范村”、“全国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示范村”等31项荣誉称号 。

  【温暖记忆】

  谭支书买灯

  讲述人:祁阳县白水镇竹山村大学生村官 尹兰君

  2009年,村里的主干道修好后要安装路灯。由于资金有限,为了能买到物美价廉的路灯,村支书谭宝联跑遍了县里的灯具店,但还是没有找到合适价位的路灯。

  和村支两委一班人商议后,谭支书带着几位老党员直接去广东的灯具厂订货。经过多方比较,选中了中山小榄镇的一家灯具厂,价钱谈好后,灯具厂经理问谭支书:“发票上要不要多开一点?”

  谭支书一听很生气,义正词严地说:“是多少就开多少!我们这么老远到你这里来买灯,就是想为村里省点钱,那些中饱私囊的人都是被你们这样给惯坏的!”灯具厂经理听后赶忙道歉,老老实实地去开发票了。

  2013年初,村里又要购进一批路灯。我再次打电话给那家灯具厂经理,快4年过去了,但他依然记得谭支书,他在电话里说:“你们的支书大公无私,不辞辛苦,实在让人佩服。”这几年灯具价格上涨了,但这位经理还是按2009年的价格把灯卖给了我们。

  【感悟力量】

  心底无私天地宽

  本报记者 蒙志军

  “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出生在祁阳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陶铸,以这一不朽的诗句,表达了一个共产党人的坚定信仰和博大胸怀。

  从竹山村党支部的身上,我们同样感受到这种精神的传承,时光荏苒,历久弥新。

  为了“想让乡亲们吃饱饭”,谭宝联放弃高收入,从“米箩”里跳回到“糠箩”里,一肩挑起村支书的重担;为了做好引导和示范,村两委班子成员不顾家人反对,第一个“吃螃蟹”,历尽艰辛,为乡亲开辟致富的新路;面对发展资金的困难,村党支部坚持“不该拿的钱一分钱都不能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从来不以破坏村里的自然资源和牺牲村民的长远利益为代价。在竹山村采访,听到最多的,是百姓说不完的感激:“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我们的好支部!”

  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竹山村巨变的背后,是村党支部这列“火车头”无私奉献的坚强力量。这种力量,引领村庄战胜贫穷、图变图强,带领百姓开拓进取、科学发展。这种力量,必将为百姓带来更美好的生活,为竹山村带来更新的面貌。

保存|打印|关闭

美食攻略|人气餐厅

新浪首页|新浪湖南|新闻|城市|汽车|美食|时尚|旅游|健康|微吧|微导航

新浪简介|新浪湖南简介|广告服务|商务合作|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产品答疑|网上举报中心|互联网辟谣平台|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

分享到微博 返回顶部
var QrcodeMediaDataPV = "http://sax.sina.com.cn/click?type=nonstd&t=REowMDAwMDA3OQ%3D%3D" //湖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