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荆彩 7月28日,在湘潭市工作的邓银华女士致电本报96258热线反映,在家乡邵阳市新宁县飞仙桥乡长胜村,村民发现野生“猩猩”。
同一天,《家乡惊现野生大猩猩,80多岁老人发惊叹,村民围观求专家来鉴定!》、《新宁崀山风景区发现一公一母野生灵猴,疑似野人回归》等文章配照片现身新闻网站和论坛。
记者于当日联系了邓银华,并于当晚将邓银华提供的野生“猩猩”照片传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野生动植物保护研究所所长杨道德教授鉴定。
“猩猩”没有主动攻击人
长胜村村委会主任邓昌铁告诉记者,26日中午,村民付昭远和邓大新的老婆最先在两家院墙上发现“猩猩”,体型比较大,通身黑棕色的毛,于是各自叫来自家老公。付昭远看到“猩猩”后选择立即报警,警察到达后将“猩猩”赶回山上。谁知一两个小时后,被赶走的“猩猩”再次大胆入村。这次,它来到村民李中华家寻找食物。李中华先是切开了一个瓜瓤泛白的生西瓜,递给“猩猩”后,它闻了闻竟然不吃。李中华又切开了一个熟透的西瓜,“猩猩”才大快朵颐起来。之后,李中华又摘了自家的梨子给这位不速之客。“猩猩”照单全吃了。
听说“猩猩”来到村里,不少村民前来围观。村民邓恺在距“猩猩”一米左右递过去一颗槟榔,“猩猩”接下闻了闻,又伸手跟邓恺要了一颗。
之后,有村民起哄想将“猩猩”捕住,拿着棉被朝“猩猩”扑去,“猩猩”一闪,一溜烟跑开了。村民们说这只“猩猩”没有主动攻击人,但也不怕人。
邓昌铁说,“猩猩”在长胜村出现之后,又在邻村金木村现身过。
“猩猩”其实是藏猕猴
记者将村民们拍到的“猩猩”照片发给中南林科大野生动植物保护研究所所长杨道德教授。杨教授经仔细对比后,认定这并不是猩猩,而是藏猕猴。
藏猕猴俗称大青猴、藏酋猴、灰猴,是猕猴家族中体形最大的一种,体长可达71厘米,体重为25-30公斤左右。头大,颜面皮肤肉色或灰黑色,成年雌猴面部皮肤肉红色,成年雄猴两颊及下颏有似络腮胡样的长毛。头顶和颈毛褐色,眉脊有黑色硬毛;背部毛色深褐,靠近尾基黑色,幼体毛色浅褐,尾短,不超过10厘米。分布在西藏东南、四川、贵州、湖南、广西和云南东北部,生活在2500米海拔的高山峡谷地带,以素食为主,比较易于接近人,是中国特有动物。
藏猕猴的“藏酋猴”这一别名,最早出现于1922年出版的《动物学大辞典》,因为它的拉丁学名中用了一个“西藏”的地名,但事实上,藏酋猴并不产于西藏。
此外,杨教授明确告诉记者,我国目前不存在野生猩猩。大猩猩属灵长目,是灵长目中最大的动物,野生猩猩主要存在于非洲大陆赤道附近丛林中,食素。
这只藏猕猴为何如此孤单
藏猕猴属群居动物,通常每群20—30只组成,一只猴王,另有1—2只成年雄猴辅助。为何这只藏猕猴选择单独行动?
杨道德教授告诉记者,猴群中的猴王每过几年就可能更换一次。每当幼猴成长为年轻力壮的有力竞争者时,就会向老猴王发起挑战,此时新猴王将通过武力决斗而产生。最终结果通常是老猴王斗败,被抢去王位。之后,老猴王的处境会十分凄惨,很多是远走他乡,孤独终老。如仍留在群中,地位将急转直下,只能干最苦最累的活儿,吃最差的食物,还得忍受同类欺凌。
杨教授说,这只藏猕猴从身形、体态、毛色等方面判断,应该是一只年纪较大的公猴。身上和腿部仍有伤痕,很有可能是遭猴群排挤,被逼出走的。估计在山上觅食比较困难,才大胆到村里找食物。藏猕猴属于性情温和的动物,只要人们不去挑逗或是对其进行围追堵截,让其产生对立情绪,很少主动攻击人。
藏猕猴
上次在我省现身是何时
据悉,上世纪60年代崀山还生存有一些野生猴群,后来因生态环境变化而减少。1984年10月,当最后一只露面的新宁“毛公”短尾猴被作为“活野人”送去武汉做鉴定以后,当地的野生猴资源从此鲜见踪迹。
杨教授告诉记者,近些年藏猕猴在湖南一直都有踪迹。2009年,他在参与“湖南东安舜皇山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过程中,就曾在东安发现藏猕猴踪迹,只不过规模较小,当时只发现3只。此前,有其他科研人员曾在莽山、崀山等地发现过。
杨教授说,据2001年6月份由湖南省林业厅编写的《湖南省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报告》记载,当时我省有约210头野生藏猕猴。近年来,我省加大对野生动物保护力度,估计数量只增不减。但有些不法分子进行偷盗活动,加之藏猕猴自身生老病死,估计我省藏猕猴总量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主要集中分布在桂东、宜章、新宁、炎陵、东安等地山中。
藏猕猴在我国《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名录》中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在《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兽类》中被列为未定种。我国藏猕猴在野外有一定数量,估计在10000只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