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刘小利谈到这些年为了工作常忽略了家人时,不禁眼泛泪光。记者 赵持 摄
据三湘都市报4月21日报道(记者 张颐佳)抗击非典她主动请缨北上,抗击甲流她手把手给官兵喂药,抗击血吸虫她常年在湖区宣讲……有人说她是“女汉子”,有人说她是“白衣天使”,22年她的足迹踏遍三湘四水,下基层3万余次,为2万余名群众送医送药。
如今,她倒下了,变成了带着口罩打着点滴的患者,可她依然微笑着说:“我宁可在奋斗中倒下,也不愿虚度寸许光阴。”
写好遗书,支援抗击非典
刘小利,山东聊城人,1992年入伍,中共党员,是武警部队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所长、湖南省总队医院传染科主任。
4月17日,在湘雅三医院19楼的移植科见到刘小利时,她正戴着口罩,打着点滴。刚做完肾移植手术一个多月,病痛将她折磨得面容憔悴。
2003年4月25日下午,刘小利得知北京紧急抽调3名医务人员奔赴北京抗击非典,但医院并未把她列为派遣对象。刘小利主动找到院领导说:“我是一名军医,一名党员,职责就是在祖国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非典是烈性呼吸道传染病,作为一名传染科医生,我比其他医务人员更具备这方面的防护和救护知识。”
出发前夜,她给不到6岁的女儿写了一封长长的遗书,带着对丈夫和女儿的愧疚,领队北上。穿着2层的防护衣、戴着18层以上纱布口罩,每天连续奋战超过12个小时。经过53个日日夜夜的奋战,她参与成功救治了49名非典患者。她所在的医院实现了“医护人员零感染、患者零死亡。”
送“瘟神”勇挑血防重担
2006年,武警部队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在湖南总队医院挂牌成立,2008年刘小利被任命为所长。驻守在岳阳、益阳、常德的500多名官兵每天与含有血吸虫的疫水打交道,每年都有近百名官兵感染。为了尽快开展好防治工作,江湖洲滩上、菜地猪圈里、厕所粪池边都留下了她忙碌的身影。
5年多来,她带着医疗队深入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等省调研,开展了120多课时讲座,访谈1.2万余人,采集了2.1万余人的血样标本,完成了2.5万余个数据比对。
通过调研,5年没休过假期的她提出了血防工作的“四个一”(一套针对性方案、一幅挂图、一本口袋宣传册、一套辅导光盘)工程,完成了多篇血吸虫防治的论文和预案。部队血吸虫的感染率从2008年的14.5%下降到了2013年的1.3%。
从不把病人当“烫手山芋”
2007年,1名已经持续发热7天的大学生在传染科收治。“当时他的肺部已经变实,血压很低,生命危在旦夕,已经被多家地方医院拒收”。当时,有人劝刘小利没必要接这个“烫手山芋”。刘小利回答道:“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该尽百分之百的努力。”治疗期间,她几乎24小时守在患者身边。在患者康复出院那天,她自己因透支体力,累得高热病倒。
从医22年来,刘小利接诊过1800余名高危患者,有的病情复杂辗转多家医院不愿治疗,有的医疗风险大医院不敢治疗,她从不推诿、不回避、尽最大可能挽救患者生命。“把病人当亲人看待,以病人快乐为快乐。”这是刘小利从医22年的真实写照。
记者手记
瘦弱的身躯散发强大的精神
第一次在病床上采访一位医生,当谈到那次给6岁女儿写遗书的时候,我不禁潸然泪下。她那瘦弱的身躯里住着一个强大而高尚的灵魂。她工作的经历不仅感动了我,也感动了病房里的每一个人。透过这个小小的肩背,散发的是一种不畏难、不怕苦的牺牲精神;一种兢兢业业、无私付出的奉献精神;一种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奋斗精神。而所有的力量源泉,皆来自于刘小利说的那句很普通的话:“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