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湖南讯 古语中有一句话,“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说的是世事变化快。对于生活在涟水河畔的娄底市民来说,没有什么形容词,能比这句话能更好的表达他们对涟水河这两年变化的感受了。
两年前,谁也没想到,这条人人绕着走的老街,因着涟水河的治理,变成全市人休闲玩乐的风光带。娄底市环保局副局长彭石民给我们描述了当时的情形:“那会儿,住在河边的人将涟水河当成天然垃圾场,诗句里的‘两岸青山遮不住’,到了这里,变成‘两岸垃圾遮不住’。”
4月14日,由中新社、湖南卫视、湖南经视、新浪湖南等十多家媒体组成的省政府“一号重点工程”报道组来到第五站娄底涟水河畔,触目所及,绿草如茵,江水如碧。长长的河堤上,有三三两两的市民缓缓而行,江对面,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楼影子清晰的倒映在涟水河中……如此直观的变化,是怎样做到的?
治湘江 先治“四水三库”
在14日的省“一号重点工程”娄底情况介绍会上,娄底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何文君表示,落实省政府“一号重点工程”,到了娄底,就变成了重点对“四水”:资江冷水江新化段、涟水、孙水、侧水;“三库”:白马水库、水府庙水库、双江水库的治理。
全长827公里的湘江,沿途接纳大小支流1300多条。想要治好这样一条大河,没有任何捷径可走的。唯一的办法,就是“固本清源”,干流支流同治。若只着眼湘江去治湘江,治理得再好,有一条支流的水差了,都会“染黑一江水”。
何文君强调,“要确保到2021年,娄底的主要河流水质达到三类以上标准,城镇集中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水质达到二类以上标准。”
“压力很大。”娄底市环保局局长刘时东坦言。
“娄底5个县市区,3.5个在湘江流域,1.5个在资江。对全省来说,一号重点工程重点治理湘江,对娄底来说,是整个市四条河三个水库都要治。”
不过,压力之下,也有动力。有了动力,就有成效。
最显见的成效之一。就是我们看到的涟水河,从垃圾场变成了市民的游乐场。从人人绕着走的黑水河,变成跳健身舞、骑自行车的碧水河。
两年前,总投资1.8亿元的涟水河娄底城区综合治理工程正式动工,围绕城区5公里的河段,进行了沿河排污口整治、截污干管建设、河道疏浚及河底清淤、建水质净化挡水坝、沿河环境绿化美化等工作,2013年6月,工程正式完工,彻底结束污染状况,从涟水河流入湘江的水,连续12个月达到Ⅲ类水标准。
除涟水河之外,另外三条河流孙水、资江和侧水的治理成效也慢慢显露。
现在,娄底市7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为100%,地表水各断面水质均达到水环境功能要求,特别是涟水出境断面水质和饮用水源地水质中重金属指标全面达标。
孙水河及其上游的白马水库,是娄底市的第一饮用水源,到目前为止,已经是连续24个月达到Ⅱ类标准。
治湘江 三年要完成296个项目
这样的成效来之不易,却也是娄底重视治理工作的必然结果。
为了治理湘江,娄底建立了一个“三年行动计划”项目库,共包含项目296个,预计总投资约29亿元,这些项目,涵括矿山废水治理及回用、尾矿库治理、企事业单位废水治理、城镇污水和垃圾处理、企业关闭淘汰和搬迁工程、养殖场搬迁、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等各个方面。
去年娄底23个项目中,18个项目已经建成并投入运行。而今年,娄底纳入“三年行动计划”的项目有119个。
项目多,要求还严。根据《湖南省湘江污染防治第一个“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15年底前,湘江干流两岸500米范围内的畜禽养殖企业全部退出或搬迁。而娄底的规定则更进了一步:涟水、孙水和侧水干流沿河1公里范围内无大型养殖场。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到2021年,娄底的主要河流水质达到三类以上标准,城镇集中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水质达到二类以上标准。”刘时东说。
治湘江 要努力还旧账 决不欠新账
落实省政府“一号重点工程”,还有一个重要的工作原则,就是坚持“新账不能再欠、老账努力去还”。
谈到这个,刘时东语气自豪地说“湘江四大水,湘资沅澧。娄底的资江,近5年来没有任何新的废渣堆积,做到了不欠任何新账。”
但他同时也提到,位于资江上游的“世界锑都”锡矿山,有100多年的开采历史,虽然目前采取了很多措施,基本实现了不欠新账的目标。但之前遗留下来的老账仍然很大。甚至还有一些含重金属废渣,无法确定确切的填埋位置。“下一步,我们将组织人员对资江沿岸的历史废渣进行地毯式排查,一旦发现有含重金属废渣,第一时间进行转运处理。”刘时东说。
采访手记:
湘江流域保护与治理点多面广,工程浩大,从娄底一地就可见一斑。而治理的决心,也同样从娄底的治理强度和广度中可以窥见。仅一个三年,就要完成296个项目;那么三个三年,可以完成多少个?
而我们的“一号重点工程”,正是靠着这种一个项目一个项目抓下去的毅力和办法,有朝一日,湘江才能再现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之景;不负三湘四水,人杰地灵之名。(钟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