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湖南|新闻|城市|美食|时尚|旅游|汽车|同城|惠购|站点导航|世界杯

|邮箱|注册

新浪湖南

新浪湖南> 新闻>各地>正文

汝城现存710余座古祠堂遭破坏急需保护(图)

来源:中国新闻网2012年8月8日【评论0条】字号:T|T

范氏家庙如意斗拱及八仙木雕范氏家庙如意斗拱及八仙木雕
朱氏祠堂正立面照朱氏祠堂正立面照

  湖南汝城,一个多民族居住的偏邑山县。这里山青,享有“镶嵌在五岭山麓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之美誉;这里水美,素有“鸡鸣三省,水注三江”之雅称。山光水色之间,一座座沧桑、厚重的古祠堂,昭示着这个边陲小县悠久的历史沉沦与深厚的文化积淀。

  目前,汝城县共保留有始于宋元、盛于明清时期的古祠堂710多座,它们大小不一,风格各异,星罗棋布,点缀着汝城县的山山水水。然而如何保护和利用好这些珍贵的文化遗存,并打造成为汝城的文化名片,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与研究的话题。

  现状: “湖南古祠第一”

  汝城县位于湖南省郴州市东南部,地处湘、粤、赣三省交界处,全县辖15个乡8个镇,总人口40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6.8万,占郴州市少数民族人口的70%。自古以来,280多个姓氏的汉、瑶、畲、壮等多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辉煌的地域文化,留下了许多文物古迹。其中,汝城古祠堂群堪称中华文化遗产中的奇葩。

  目前,古祠堂遍布汝城县每个村落,村村有祠堂,姓姓有祠堂,有的村甚至建有6至7座。大部分祠堂为明清时期各氏家族兴建,尤以明代所建的祠堂体量大、技艺精。全县尚存古祠堂710余座,其中保存完好的祠堂300余座。

  根据姓氏地方始祖及分脉,汝城古祠堂可以分为总祠、家庙、宗祠、公祠、家祠几个等级。其中,总祠是一个较大区域的姓氏家族共同建造的祠堂,如汝城县上黄门街的朱氏总祠便由中南3省18个市县的朱氏族人捐建。家庙是为纪念某姓始迁本县始祖所建的祠堂。宗祠是为纪念某姓在某村祖先所建的祠堂,规模仅次于家庙。公祠为宗祠之后的分祠,是某姓的分支房派所建的祠堂等。

  90%以上的汝城古祠堂建于明清时期。其中,大坪镇溪头村的宋氏宗祠始建于宋理宗绍定四年(1231年),是汝城县最古老的祠堂之一。由于建造时代早、建筑风格独特、数量众多、规格宏大等,2003年4月,汝城古祠堂群被湖南省文物专家、学者认定为研究明清时代古建筑艺术、宗法文化、艺术教育等历史现象的实物标本,被誉为“湖南古祠第一”。2006年5月,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政协副主席、中科院院士姚守拙为汝城古祠堂题赠了“古祠堂之乡”。

  价值: 文化的结晶 历史的见证

  祠堂,它承载着族群的感情寄托与亲情伦理,是家族寻根问祖的精神家园,是维系一个家族情感的纽带。汝城的先民或慕汝城山水,或仕宦留居,或躲避战乱等,他们聚族而居,一村一姓,以血缘为纽带,形成了一个极强的宗族组织。为了与祖先们保持精神上的联系,不忘祖根,族民们便修建了祠堂以奉先祖神灵。

  “欣赏一座古祠堂,犹如穿越一段历史的长廊;会晤一座古祠堂,犹如聆听一位苍老明世的长者心声。”这是不少人欣赏完古祠堂后的感悟。融宗族文化、礼仪文化、民俗文化、建筑文化等于一体的古祠堂,是汝城特有的民俗文化结晶,是见证汝城历史与变迁的“化石”。

  徜徉于古祠堂间,双龙戏珠纹饰、浮雕、透雕、彩绘等精湛的装饰艺术,让人仿佛穿越了时光隧道,置身于明清时期的楼宇台阁之中。花鸟虫鱼、梅兰竹菊、瑞兽、吉祥纹饰等精美图案,既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有惩恶扬善的教化意义,也体现了湖南明清时期装潢艺术的特色与水平。

  土桥镇金山村的卢氏家庙(叙伦堂),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6年),2006年5月31日由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卢氏家庙坐西南向东北,门前18米左右有一个直径30米左右的半圆形池塘,据当地人介绍,“气聚成水,气动成风”,池塘有聚气之功。池塘之外有数千米的空旷之地,暗示“门前开阔,鹏程万里”。祠堂的左右两边是居民住宅,其高度都在祠堂2/3左右,左右基本对称,其位置都在祠堂稍后一尺左右。远远望去,祠堂就像一个龙头带领一群子孙向前迈进,充分体现了古人尊重并继承祖先优良传统和个体发展服从整体和谐的设计思想。祠堂的大门两侧,各有一个大小相同的侧门,颜色以红色为主,有主次分明、左右对称之美感。檐下如意斗拱下额浮雕了多种彩绘图案,龙凤八仙、双龙戏珠等图案栩栩如生。额枋正中书蓝底金字“南楚名家”赫然醒目。祠堂内有两个天井采光,有天地气场相通之意,旨在“天人合一”。

  汝城古祠堂的平面布局大都采用三间二进或三间三进的形式,两进之间设有天井,形成对外封闭、对内敞亮的风格,既便于通风和采光,又便于排泄雨水。大部分祠堂各进之间逐级递升,有“步步高升”“连升三级”的寓意。祠堂的建筑面积一般在300平方米至400平方米之间,大的上千平方米,主体建筑位于中轴线上,两侧或一侧另设祭祀库、厨房等设施。厅堂内的梁柱采用粗大独根木柱构建,气派、稳重。一些祠堂两旁设有“礼门”“义路”的巷道,是仿文庙建筑格局。

  汝城古祠堂中的碑刻有着明确纪年,在古建筑考古学上为湖南明清古建筑的分期断代提供了客观的标准。古祠堂就像一部建筑百科全书,令人流连忘返。

  展望:亟待保护 走旅游开发之路

  由于地势复杂,交通险阻,加上汝城人素有修祠护祠的历史传统,近代社会几次较大的文化破坏运动基本没有对汝城古祠堂产生较大的冲击,因此,汝城古祠堂得以较好地保存下来。它们是祖先给后人留下的珍贵文化遗存,是研究古建筑、古文化、古宗法、古民俗的重要文物实证。

  为了保护好古祠堂,近年来汝城县做了大量保护工作。一是遴选了一批科学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较高的古祠祠堂申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提高古祠堂的保护级别。2009年,津江朱氏祠堂、朱氏总祠、范家范氏家庙等10座古祠堂捆绑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已经通过了专家组的评议。二是制定了《汝城县古祠堂保护办法》,加强古祠堂的保护、管理工作,规范古祠堂的维修工程。三是增加古祠堂维修经费。自2009年起,汝城县设立了古祠堂保护维修的专项经费,并列入财政预算,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对保护古祠堂维修保护有功的村组进行表彰。

  尽管各项保护工作有序推进,汝城古祠堂的保护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与困难。首先,古祠堂分布广而散,加上产权属于村民,文物管理部门很难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与约束,保护古祠堂基本只能靠村民自发组织。其次,古祠堂的保护点多面广,维修任务大,由于经费有限,目前只能按照“重点保护,分级对待”的方法保证重点文物的修缮,一些条件较差的村落古祠堂因长期得不到修缮而致损毁。再次,由于缺乏专业的技术指导,村民自发的修缮工作全凭自己的喜好选择材料和工艺,古祠堂失去了原汁原味而“黯然失色”。

  文物保护的原动力在于发挥作用,能在保护中创造效益,就能更好地推进保护。走旅游开发之路,或许是保护和开发汝城古祠堂的有效途径。相关部门要在加强宣传力度、提升古祠堂认知力度的基础上,邀请一些省内外著名的文物、古建专家,对汝城古祠堂进行深入考察调研,为古祠堂保护和开发出谋划策。同时,选择一批最有旅游价值的古祠堂,组成一条精品旅游线路。具体操作可以尝试“五个一”工程,即一套办法、一个公司、一条线路、一本书、一本画册,探索出均衡各方利益的新机制,发挥各方积极性投入到古祠堂旅游开发中。各氏祠堂可以在祠堂内开设本家族的陈列展览,陈列一些图片、家族迁徙史、姓氏渊源、诗书文章等内容。古祠堂还可以加强村庄环境治理,利用古祠堂周边的古民居创办特色农家乐,展示当地的民风民俗、民间特色技艺和饮食,吸引人们前去观光旅游。

  汝城古祠堂的保护与开发,应该是可以期待、大有作为的。

相关报道

发表评论

精彩推荐更多>>

新浪简介|新浪湖南简介|广告服务|商务合作|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产品答疑|网上举报中心|互联网辟谣平台|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