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是湖南综合实力提升幅度最大、城乡面貌变化最快、人民群众受惠最多、经济社会发展最好的历史时期。
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人民奋力拼搏、积极进取,始终坚持以改革开放集聚发展动力,为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了湖南力量。
1 从计划经济步入市场经济,改革的脚步越走越深
40年来,湖南坚持以深化改革为动力,推动经济领域重点改革,发展活力持续释放,实现了从计划经济步入市场经济的大变革。
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税费改革、农村土地“三权”改革等一批影响深远的改革,终结了2600多年农民种地交纳“皇粮国税”的历史,让数千万农村剩余劳动力走出田间地头,为农业农村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近年来,全省稳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稻谷、生猪、水产品产量稳居全国前列,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48%,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跻身全国八强。
在国企,改革始于上世纪90年代改制。此后,从股份制改造到国有资本布局结构调整,改革不断为国企“松绑”、放权、让利,国企不断做大做强,全省国企资产总额突破2万亿元。
在非公经济领域,实施了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等一批重点改革,充分激发了非公经济活力。2017年,规模以上非公有制工业企业达14250个,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的93.3%。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占全省经济的比重达59.4%,比1978年提高55.3个百分点。
近年来,湖南持续深入“放管服”改革,不断释放新时代的制度红利。在全国率先启动注册资本登记制度,全面推行“先照后证”“证照分离”“多证合一”改革,省市行政审批事项大幅精简,非行政许可审批全部取消。仅2016年、2017年,就为企业减负超过1600亿元。
2 内陆开放高地加快形成,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
40年来,湖南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开放平台与日倶增,开放型经济奔涌向前。近年来,湖南将开放崛起上升为全省经济发展的主战略,内陆开放高地加快形成。
开放环境不断优化。先后设立了衡阳、湘潭、岳阳、长沙、郴州5个综保区,开放平台数量居中部第一。开通了直达21个国家和地区的59条国际航线。同时,大幅放宽外资准入,逐步放开外贸经营权,大力推行通关一体化、电子支付、跨境一锁、关检合一等改革,极大便利了外资外贸的发展。
开放影响不断扩大。通过大力“引进来”,产业链条加快完善;通过积极“走出去”,部分产业不断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如今,湖南的国际经贸“朋友圈”已拓展至92个国家和地区,形成了工程机械、轨道交通、现代农业、路桥房建等“海外湘军”品牌。
开放成效逐渐显现。随着对外开放门户敞开、开放平台设立以及外贸体制改革一步步“放权、松绑、搞活”,资金、设备、技术、人才在湖南与世界之间加速流动。自1978年来,全省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4.9%,2017年达360.4亿美元;截至2017年底,累计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030亿美元,在湘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达到193家;全省经核准的境外投资企业1440家,累计境外合同投资224.55亿美元。
3 重大骨干工程相继建成,基础设施全面升级
40年来,湖南坚持以基础设施为支撑,实现了从基础薄弱向全面升级的大改善。相继开工和建成了一大批重大骨干工程,办成了一批多年想办又没有办成的大事,基础设施条件发生根本性变化。
交通枢纽地位进一步强化。1994年,湖南第一条高速公路长永公路建成通车;到2017年,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6419公里,居全国第五位。2005年,国内首条高铁武广客运专线在长沙动工;到2017年,全省高铁运营里程达1396公里,居全国第四位,目前,全省10个市州开通了高铁,其余4个市州将在3年内通高铁。全省已运营7个民航机场,开通航线330条。全省水运通航里程1.2万公里,拥有港口泊位1865个。
能源建设发生历史性变革。电力,从柘溪、凤滩、金竹山等少数几座电厂,到如今实现总装机4510万千瓦,拥有火电、水电、风电、光伏、生物质各类电源;电网,从无到有建成了19座500千伏变电站,形成“三纵四横”坚强网架;农网改造深入推进,“户户通”工程全面完成,农村地区彻底告别“用电难”;天然气长输管道总里程近2000公里,覆盖63个县市区。
重大水利工程相继实施。五强溪水库、江垭水库、涔天河水库等建成后,防灾减灾和水资源保障能力稳步提高。2017年底,全省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315.24万公顷,比1978年增加46.1万公顷。
信息建设飞跃发展。截至2017年底,全省互联网宽带用户达1315.5万户,移动电话用户增加到5693.4万户。14个市州城区实现光纤宽带网全覆盖,4G网络实现城镇区域100%连续覆盖。
4 从基本温饱迈向全面小康,百姓获得感越来越强
40年来,省委、省政府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民生福祉为己任,老百姓的获得感越来越强,实现了从基本温饱向全面小康的大跨越。
居民收入大幅提高。上个世纪80年代,录音机、自行车、洗衣机在城区基本普及;步入90年代,彩电、冰箱、电话“飞入寻常百姓家”。进入21世纪,电脑、移动电话、轿车纷纷涌入居民生活。2017年末,湖南民用汽车拥有量688.94万辆,其中私人汽车635.97万辆,是1987年的240.9倍;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33948元和12936元,比1980年分别增长了103.8倍和89.5倍。
社会保障更加健全。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全民医保体系基本建成;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比1978年增长40.4倍;医疗条件发生巨变,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6.59张;覆盖省市县乡村五级的公共文化设施基本建成。
生态环境不断改善。近年来,湖南以“一湖四水”为重点,统筹推进污染治理与生态建设,打响碧水、蓝天、净土三大“保卫战”。全省森林覆盖率由1978年的38.9%提高到2017年的59.68%,绿色发展指数居全国第八位。
脱贫攻坚成效显著。连续33年实施以工代赈,累计投入资金60亿元,有效改善了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从2016年起,启动实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计划搬迁72万人。截至10月下旬,已有50万贫困人口搬进新居,其余搬迁任务将在明年上半年全部完成。
5 农业大省转型工业强省,经济总量迈入全国十强
40年来,湖南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出并实施了一批切合湖南实际的发展战略,从根本上改变了湖南经济落后的面貌。
自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全省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先后启动实施创新创业“135”工程、制造强省五年行动计划、20条新兴优势产业链发展计划和“产业项目建设年”活动。三次产业结构由40.7∶40.7∶18.6调整为8.8∶41.7∶49.5,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建立。2017年,全省工业增加值达到1.19万亿,是1978年的89倍。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40年沧桑巨变、风雨同舟,湖南实现了从农业大省向工业强省的大转型,从经济落后向全国十强的大跃升。
——经济总量不断壮大。全省地区生产总值(GDP)从1978年的147亿元跃升到2017年的3.39万亿元,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十;全省人均GDP从1978年的不足300元增加到2017年的4.95万元;2017年的投资、消费分别达到3.13万亿元、1.49万亿元,是1978年的1555倍、271倍。
——生产力水平大幅提升。全员劳动生产率由40年前的654元/人增长到2017年底的87631元/人;自主创新长株潭现象享誉全国,形成了超级计算机、超级杂交稻、磁浮技术等一批世界领先的重大科技成果。
——质量效益明显改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从40年前的14.15亿元增加到2017年底的1930.9亿元,增长了135.5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到23.5%。
(文/邓晶琎 田拥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