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天就要立冬了,湖南人又要开始忧心没有暖气的冬天要怎么熬过去。一个好消息是,湖南14市州一部分区域也将享受到类似的“暖气”——地热能供暖。

  不用挨冻了!湖南版“暖气”来了,14个市州都有

  11月3日,湖南省发改委公布了《湖南省“十三五”地热能开发利用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十三五”规划期内,湖南14市州开展42个地热能开发利用项目,预计新增地热供暖(制冷)面积2040万平方米。

  长沙、株洲、湘潭、岳阳、常德部分区域的居民们将首先享受地热能推广带来的舒适生活。之后推广到其余9个市州的部分区域。届时,项目周边的居民将可享受到由大地提供的冬暖夏凉。

  根据《规划》,长沙到2020年可实现新增浅层地温能供暖制冷面积达525万平方米,居14市州之首。

  供暖南北划线是怎么形成的?

  中国划分南方和北方的这条分界线是1908年由中国地学会(即现在的中国地理学会)首任会长张相文,从自然地理分区的角度出发提出的,“北岭淮水”这条线,从海滨到江苏淮安,再到河南信阳,一直到陕西安康,长约上千公里宽约数十公里。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这条线也是中国南北地理气候的分界带。这种分界线两边的气候差异大,主要意义是对农作物的生长以及当地民居建筑起着参考作用。当时的这种考虑并没有从人对温度的感受出发,因此建设部并不应该以此分界线为标准,将其设定为集中供暖的分界线。当时国家建设部规定以该分界线为标准,南方不实行集中供暖,但该分界线制定到现在已过百年,这期间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厄尔尼诺等现象导致极端气候频现,最典型的案例就是2008年南方地区的大面积雪灾,这也严重考验了我国南方的冬季供暖机制。

  而国家建设部规定,当时从地理上考虑,秦岭对南北冷热空气有一定的阻挡作用,南方处于温带季风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天最低温度不超过零下5度,且冬季时间持续较短,没有必要为铺设安装供暖管道大量投入人力物力。而北方背靠欧亚大陆腹地,冬季受蒙古低压冷空气影响较多,持续时间长,采用管道供暖比较经济。但其实温度“不超过零下5度”是最初制定集中供暖的时候参考的数据,据最新的统计资料显示,现在“南方”很多地区冬季平均温度经常性打破这个记录。2008年1月28日的一次冷空气袭击中,湖南全省大部分地区的气温就已经跌至零下,其中长沙浏阳的最低气温跌至零下5度左右;2009年1月上海曾出现-8度等气温,并在零度间浮动持续一周左右。这种南北分界线一刀切来决定是否集中供暖的做法,对接近分界线的周边地区来说并不算合理。

  南方供暖到底难在哪里?专家建议重新划分南北分界线

  新华社报道称,南方供暖已成为各方共识,争论焦点集中在供暖方式的选择上。目前,南方仍以分散供暖为主,而地方政府是否会启动集中供暖规划,将决定着南方供暖模式的走向。

  11月15日起,北京、河北、陕西等多个北方省市已开始集中供暖,该模式是通过一个热源向多个用户供热,热煤管道和散热设备覆盖面广。而不在集中供暖范围内的南方地区,则主要通过局部性、单户性的分散式供暖来应对寒冬。新华社调研显示,南方已有90%以上的城市家庭配有取暖设施,供暖方式多样化,包括蒸汽供暖、地源热泵技术供暖,或者暖气片、地暖、空调、油汀等家庭独立设备供暖。

  尽管分散式采暖在南方已较为普遍,不少南方居民仍然期待在南方推行集中供暖。在新浪新闻11月17日做的调查中,超过七成的参与者对南方集中供暖表示了支持。

  针对南方的供暖需求,驻川全国政协委员张晓梅曾在2012年的全国“两会”上递交了《将北方集中公共供暖延伸到南方》的提案,建议在南方推行集中供暖,由国家、省两级投入建设资金,提供供暖补贴,并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以解2008年以来的南方“冷冬”之寒。

  事实上,在南方大部分地区,冬季平均温度不到16℃,雨雪天气时长江流域气温一般低于10℃,极端最低气温可达0℃以下,已低于北方地区集中供暖时16℃-18℃的室温标准。另外,根据气象专家的观点,湿度每增加10%,人体感受到的温度就降低1℃。我国长江中下游城市冬天的湿度在70%左右,而北方地区的湿度在20%至30%之间,因此,在同样的温度下,南方人比北方人实际感受的温度要低5℃到6℃。

  有分析人士认为,随着南北方人口迁徙逐渐成为常态,南方供暖已成为现实的民生需求,而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使南方的供暖需求越来越强烈。

  近年来,南方部分城市对集中供暖进行了探索。2006年,武汉市发改委启动“冬暖夏凉”工程,以实现集中供热制冷覆盖面积达3500万平方米至4000万平方米、服务百万人的目标。但该计划由于天然气短缺问题,从2008到2012年,仅有2年实现了正常集中供暖。

  2010年,江苏省颁布了节约能源条例。条例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进行城市热力规划,推广热电联产……新建的开发区和有条件的住宅区、城镇,应当集中供热。”2014年,江苏省省会南京市规划建设13个区域能源中心,优先用于向商场、写字楼、医院等商业建筑供冷供热,但截至目前,13个能源中心中仅有1个建成,且由于管线铺设较为复杂,该中心尚未投入运作。而在居民集中供暖方面,根据《南京晨报》的报道,南京市规划局并没有相关规划。

  此外,2013年,上海申能能源服务有限公司启动了分布式供能示范,向一些医院和大型商户提供冷暖联供,并计划向居民区扩展。湖北黄石、江西九江等中小城市也已开始实施热点联产集中供热项目。

  但至今为止,南方已有的集中供暖项目仍集中在小范围内,以公用和商用为主,地方政府也没有大规模集中供暖的明确计划。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告诉界面新闻记者,集中供暖是解决南方供暖问题最有效率的方法,但政策、规划跟不上,归根到底是地方政府还没有把集中供暖作为政府责任去执行。“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南北方供暖分界线一定要改,”林伯强说。

  按规定,以秦岭-陇海线为界,累年月平均温度低于或等于5℃的天气超过90天的华北、东北、西北地区可进行集中供暖。该南北供暖界线的制定,是为了在建国初期经济水平不发达的情况下,满足北方更为迫切的供暖需求。

  林伯强称,已有的南北供暖分界线已不符合我国供暖需求的现状,需由中央政府牵头,研究划定新的分界线,将高效率的集中供暖模式推广到“靠近北方的南方地区”。

  住建部相关负责人在2013年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解释,供暖需求强烈的南方地区主要指夏热冬冷地区。该地区包括上海、重庆、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苏、浙江、四川等,更靠南的广深地区则不在此列。

  然而,该负责人表示,在夏热冬冷区域集中供暖会带来巨大的能源负担。他说,按照该地区居住建筑面积约34亿平方米、人口约1亿人计算,每年将会增加约2600万吨标准煤的能耗,相当于北方采暖地区集中供暖总能耗的17%,同时将增加二氧化碳排放量约7300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约5.2万吨、烟尘排放量约1.2万吨,加剧环境污染。

  中国工程院院士江亿指出,相比于北方的集中供暖模式,分散式供暖更适合南方。根据他的调查,在2009年冬天,上海市785户居民中有超过90%的居民使用空气源热泵供暖,这种分散取暖的方式能维持全天室温不低于18℃、用电量不超过15度,每平方米能耗相当于5千克标准煤,仅为北方热电联产集中供暖耗煤量的一半。

  林伯强认为,控制能耗和环境污染,关键在于能源的选择。“北方也存在自采暖的情况,不能把污染一并归结到集中供暖上,况且各地使用的能源不同,煤、天然气、电等等都能供暖,可以选择清洁能源,”林伯强说。

  不过,在南方进行集中供暖还面对着经济阻力。据南京市物业办的张科长向《南京晨报》记者介绍,由于此前南方的很多城市没有供暖规划,所以实行集中供暖需要对地下管线进行大规模改造,而南方部分地区湿润多雨的气候特点又会增加管道生锈的维修成本,再加上建设供暖中心的资金,集中供暖成本过高。

  针对这一问题,林伯强认为,南方的集中供暖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因地制宜。他建议:“在新建小区上,地方政府需要去规划集中供暖,对已有的旧小区,可以进行改造,也可以采取分散供暖的方案,这需要各地根据具体情况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