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做梦也不敢想,会有这么多车开进村里来。”4月12日,城步丹口镇上水村村民阳娇容笑着说,家里正筹办“农家乐”,准备“五一”开业。今年59岁的阳娇容种了几十年地,怎么也没想到如今在自个家门口也能挣钱。
上水、边溪这两个昔日无人问津的“穷山村”如今变成了“聚宝盆”。村民们告诉记者,村子从穷到富、从无人问津到车水马龙的变化,得益于省发改委的大力扶持,得益于邓逸涯扎根基层、深入群众、不怕苦、不怕累的无私奉献。
愿为痴情人 “三进村”凝聚深情
几年来,从边溪到上水,从组员到组长,从单个村的建设扶贫,到开发打造该镇桃林、边溪、上水三村“旅游经济圈”蓝图,在一千多个日夜里,邓逸涯用执着为山村演绎着精彩。
2011年,邓逸涯作为组员来到丹口镇边溪村扶贫;2012年3月,当时他一年工作时间期满时,城步县委、县政府希望他留在边溪村扶贫,省发改委党组同意了城步县委的意见,他服从组织的安排留下来了;2013年春节,他两年扶贫时间到了,城步县委、县政府再次请求省发改委把他留在上水村扶贫,于是,他又留了下来。
按照省委组织部扶贫工作惯例,队员扶贫一年后即可回原单位工作,而从城步至长沙,往返一趟上千公里,十来个小时,邓逸涯却愿意在偏远的城步一待就是四年。
“我依然记得从县城通往村里的5公里道路 ,一到下雨 ,泥石流现象就时有发生 ,行车伤亡事故是家常便饭。”邓逸涯回忆说。尽管如此 ,他没有退缩 ,而是坚定一个信念:我来这里就是为了帮助村民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 ,群众落后的思想观念得不到转变我就不罢休 ,群众不富裕我就不离村。
在村里,邓逸涯与村民同吃同住,白天与村民一起劳动,晚上在村民家座谈拉家常,融入群众的生活,了解村民的思想。在边溪村扶贫的日子里,邓逸涯曾经在村民杨黄金家里住了一年时间,“我不晓得他是干什么的,只晓得他每天在村里忙,白天一大早就出门,晚上很晚才回来。”80岁的杨黄金老人简单的话语概括了她对邓逸涯的印象。
乐做贴心人 一心为村谋难事
边溪、上水两村由于长期封闭落后,村民“等、靠、要”的思想观念严重,因此给工作的推进带来了不少困难。“你对群众付出真心,群众就会用真情回馈你。”邓逸涯说,他就是秉承这个信念沉到群众中间去,真心为群众着想,困难也就不难了。
看到村民缺医少药,他买了几台血压计、体温表送给村民;看到有的村民衣不遮体,他买来衣服送到村民家里;看到村里的电工用竹竿顶变压器不安全,他送来一根专业用的绝缘棒;看到村民的头发长期不修剪,他从县城请来理发师,自己也拿起剪刀学习理发,当起了义务理发员……
渐渐地,通过一件件小事 ,村民们对他无私的奉献充满了敬意和依念 ,与他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他赢得了村民的尊重 ,赢得了村民的信任与理解 ,成了地地道道 的“村里人”。
大事小事难事,大家想到的都是“邓组长”。于是,改水、改电、修路、修学校、建接待中心……尽管每一个项目建设任务完成的背后都有说不出的酸楚,邓逸涯依然全权包揽下来,且乐此不疲。
甘当工作狂 带领村民同致富
通过几年不懈努力,桃林、边溪、上水村三村“旅游经济圈”慢慢成型,曾经偏远的村庄,开始慢慢有了游客停留。在邓逸涯的带动下,村民筹办的农家乐餐馆、旅馆顺利开业,热闹非凡。在“农家乐”的成功模式带动下,一些村民还破天荒的当了老板。
王奇林是边溪旅馆的老板,在县城做小生意的他去年决心回家创业。“以前这地方哪有什么人来呀,开旅馆简直是天方夜谭。”刚开始,对于扶贫组让自己回村经营旅馆的提议,王奇林一直心存疑虑。可是回乡后,王奇林惊讶地发现,村里曾经零散的资源被有效地整合成为农家乐饭店、水上乐园、峡谷风光带等功能鲜明的板块。“现在想想,邓组长让我回来发展是很好的主意。”
“工作狂”、“拼命三郎”、“执着,用不完的精力”……这些,是村干部和村民对邓逸涯的印象。没有节假日,一年中,邓逸涯有近300天住在村里,即使回长沙休息,也是为村里拉项目。
如今,村庄美了,游客多了,村民富了,邓逸涯一一兑现了自己对村民们的承诺。邓逸涯深情地说:“我看到群众生活环境和习惯得到改变,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他们幸福了,快乐了,我也无比满足了。只觉得时间过得太快,我还有很多事情没有为村民做,希望在剩下的一年扶贫工作时间里,能做更多。”
记者手记:4月12日一大早,记者随同邓逸涯走进上水村。一路上,小到一堆垃圾、村民穿衣,大到项目进度,邓逸涯都要“管”。不时还碰到有村民跟邓逸涯打招呼— — —有的是招呼他去家里坐一坐喝杯茶,有的想请教问题,更多的人,是仿佛看见家人般满脸温暖的笑意。也许正是由于邓逸涯付出的真爱,才赢得了村民对他的真情和感激。
扶贫工作是一项惠民工程,对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贫困山区更是意义重大,同时面对的困难也就更大。可邓逸涯始终坚信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办法总比困难多;困难有多大,克服困难的决心就有多大;困难再大,克服困难的决心更大。正如邓逸涯所说,“我付群众以真爱,群众对我以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