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絮】
看不见的“空中交警”
天高任鸟飞,但飞机可不能在天空中随意飞行。
在长沙黄花国际机场,有一群被称为“空中交警”的空中交通管制员。他们“隐藏”在位于航站楼旁的民航湖南空港分局管制运行部大楼内,每天指挥引导着在湖南空域内飞机的“交通秩序”,确保空中飞行安全。
记者在管制运行部的区域管制室看到,几名管制员正紧盯着眼前的雷达屏幕,并不时通过耳麦发出指令。雷达屏上闪烁着几百个密密麻麻亮点,每个亮点旁显示着一串串的数字字母,记者看着屏幕数十秒,便感眼花。
据民航湖南空港分局管制运行部书记赵志纯介绍,在雷达屏幕上显示的每一个点就是一架飞机,旁边的数字记载着该飞机的航班号、飞行高度和速度。“管制员通过屏幕,监控湖南空域内所有飞机的飞行状况,飞机的空中间隔距离、机场天气、航线开放等信息都由管制员管控。”
管制员杨天雨告诉记者,如果工作中稍不留神,就容易造成重大事故,因此必须高度集中注意力,每工作两小时,就必须强制休息半小时。如果遇到雨雪等恶劣天气情况,工作强度就更大。“前一阵,长沙遭遇雨雪天气,我一直要通过耳麦和每架飞机的飞行员保持联系,并不停地保持说话,回家后根本就不愿再说话了。”
据了解,管制员在每次上岗前,需进行身体、精神等状态的检查,如果精神状态不佳,面容有异样,便不能上岗,备用人员当即接替。
(本报记者 邓晶琎 刘勇 整理)
【感言】
飞向世界
本报记者 邓晶琎
飞跃——这是近年湖南民航业前行的姿势。
近5年来,湖南5个机场的旅客吞吐量增长66.1%,货邮吞吐量增长57%,运输起降架次增长42.2%。2012年,长沙黄花国际机场跻身全球机场百强,居中部第一。
人民群众出行条件在极大改善的同时,机场的集聚效应也在同步产生。据统计,我国机场每百万旅客吞吐量可产生经济效益18.1亿元,提供相关就业岗位5300个。根据湖南全年旅客吞吐量分析,湖南民航拉动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近280亿元,带动社会就业岗位近8万个。电子、汽车、制造业基地纷纷落户长沙黄花国际机场附近,相关配套产业落地开花,又给民众带来新的就业机会。航空运输、现代服务业、临空产业“三驾马车”齐头并进,成为改善投资环境,保障社会民生的重要“生力军”。
由“短跑道变长跑道,小机型变大机型,旧航站楼变新航站楼”,湖南与世界的距离不断缩减。“湖南飞向世界,世界飞到湖南”的梦想正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