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权是核心改革目标
10月31日下午,记者在文学院旁听了该院全体教师大会。欧阳友权在会上宣读了文学院制定的各项改革方案,并且一再强调要教师们回家后“字斟句酌地看”,“因为这关系到所有人的利益”。
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左高山说,这段时间,全校所有院系都在开会讨论改革方案,由于下一年度就要付诸实施,时间很紧迫,“对学院而言,权力下放以后肩负的责任很大,必须高度重视,如果做不好,可能就要挨学校的板子,况且这场改革涉及每个人的利益,不能不慎重”。
在中南大学的改革中,放权是核心改革目标。比如在关乎教职工切身利益的岗位设置与聘任、高级职称评审、博士生导师招生资格认定、研究生招生录取等方面,二级学院获得自主权。
“评职称看论文数量还不是最让我们头痛的,我们最担心的是评审标准不统一,一年一变,把我们折腾来折腾去。”化学化工学院的一位青年教师说,学校层面评职称最大的问题是标准变得太快,“今年这个标准,明年那个标准,随意性太大,弄得我们不知道往哪里努力,也许按今年的标准努力了明年就不行了,很不公平。”
这次改革,中南大学也向这一积弊开刀了。7月,张尧学在全校中层干部校内改革动员大会上称,学校对教授、副教授的职称晋升,不再设太多限制条件,包括英语和计算机能力条件等,今后都将逐步取消。
“应该由学院根据学院和学科的特点,自主设置。这些条件,可以要求论文、也可以不要求论文,要考核申请人的水平和能力,以及社会和学校同行的公认度。切不可唯论文的篇数多少判断申请人的水平与能力,要根据学科的不同全面评价。”张尧学说,“我们不能用论文的篇数多少去考核我们艺术学院的老师,他们是以作品为主的。他们是歌唱家、舞蹈家、画家、作曲家等等,让他们写论文是写不出来的。他们只有作品、有好的作品就行。我们也不要以论文的篇数多少来决定临床大夫的职称晋升。现在听说护士评高级职称都需要写多少篇论文?好像有点儿荒唐。”
不以论文论英雄,文学院早有先例。欧阳友权说,学院的阎真教授,就是凭作品长篇小说《沧浪之水》进来的,“文学作品只要有影响力,跟艺术创造的成果一样,可以作为职称评审的材料”。
然而,这次的改革中,文学院在制定本院的职称评审文件时,还是对论文作了要求。“我们这种学科还是要有论文,不要求论文,就谁都不写了,文学院不写论文了,就会变成语文教研室。我认为,论文还是体现学术研究能力的重要尺码。”欧阳友权说。
吴敏也称,在信息工程学院,论文仍会是重要的职称评审标准,这一点不会放弃。“但条件可能会粗放一些,不会限制得那么死,目标是要把真正有水平有能力、确实可以晋升的人选出来。”
除了职称评审,二级学院在新进教师的遴选、二级学科的设置、研究生的招生录取等方面都扩大了自主权。
从2012年开始,学校甚至把岗位津贴切块包干下拨给了学院,由学院自行制定各类工作人员岗位津贴分配方法。原来的方式是,教职工的津贴每个月先由学校发60%,剩下的40%年底再结算,现在,改由学院根据个人的教学科研任务完成情况,决定下一年的津贴和奖金。
对于放权的做法,鲁安怀认为切中了中国高等教育的病灶:“大学真正能够建设得如何,关键在二级学院。各学科千差万别,学校出台一个政策一刀切,效果会很差,必须尊重不同学科的特点,赋予学院自主权。这一步迈出去了,学院机制好了,大学才能办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