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7月10日电 美国《侨报》9日刊出评论说,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并不意味着他们在一生中的任何时期、任何岗位上都是状元。如果把人生比做一场马拉松比赛,高考的成功充 其量证明他们在人生中很短的一段旅程中暂时领跑。公众可以关注高考状元以及他们的“成才率”,但持一颗平常心就好,既不“捧杀”,也勿“棒杀”。
文章摘编如下:
中国人的“状元情结”可以追溯到科举时代,公众对高考状元抱持的这种心态,从本质上说,是对人们自身对“状元”偏爱、溺爱的后遗症,是过度关注 后的一种苛求。仅就“成才”而言,标准为何、该如何定义?相信人人心中都有一把尺子。人们对“成功”、“成才”的定义不必太狭隘。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但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在平凡的岗位上,并非每一个人都能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来。人生最需要的原本就是脚踏实地、默默无闻、尽职尽责,不断提高个人修养,在平凡中演绎不平凡,这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值得提倡。
而且,纵观32年来的大陆高考状元们,他们在各自的行业里尽职尽责地工作,其间也不乏有名牌大学的教授、院长、科研机构的科研中坚、工厂企业的骨干等……他们可能已不是名人,不是富人,没有官职,但这不是评他们价值的标准,不能证明他们要逊于他人。
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并不意味着他们在一生中的任何时期、任何岗位上都是状元。如果把人生比做一场马拉松比赛,高考的成功充其量证明他们在人生中很短的一段旅程中暂时领跑。
时下,炒作高考状元应该降降温。同时也应看到,在应试教育依然存在的今天,一些学校口口声声谈的都是素质教育,而在招生中,还是以惯性思维看人、行事。公众可以关注高考状元以及他们的“成才率”,但持一颗平常心就好,既不“捧杀”,也勿“棒杀”。(钟海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