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俭生活

  喝喜酒也要带上拾荒“装备”

  其实每一个见过朱自明的人,心情都会十分复杂。

  他一年四季从头到脚穿的总是那么几件衣服:最好的一件是1993年担任乡镇领导时添置的西服。只有逢年过节或是出远门,朱自明才会很小心翼翼地穿一次。他的一双棉鞋,还是大儿子1978年从部队转业时带回来的,穿了30余年……

  除了对自己“抠门”,朱自明对家人也近乎“吝啬”:不用洗衣机,更不用冰箱,因为怕耗电;剩菜剩饭不能倒,留起来下顿再吃;家里30年来没有添置过一件像样的家具,最老的木衣箱还是土改时所分得……9月28日,是朱自明一位亲戚家办喜酒的日子。上午十点,拿起自己出门的“标配”——一个红色塑料带,朱自明便步行出了门,“运气好可以捡回来几十个饮料瓶呢。”

  从张坊镇茶林村九老桥组到张坊集镇,两公里路程,无论寒暑,只要不下暴雨,朱自明每天都要来回走上两趟。路边的烟盒、废纸、矿泉水瓶都被他收入随身携带的红色塑料袋中。

  “今年已经卖了三千多元了,足够我和老伴生活了!”将所捡拾废品收拾整理好后,朱自明开始翻开自己的记账本记账:2016年8月17日卖得旧报纸133斤;2016年9月16号卖得塑料共60斤;2016年10月10日,卖得旧报纸1376斤……

  而与此相对应的则是另一个账簿,上面记录的却是家中每月的日常开支:电视收视费10元,电话费25元……加起来总共不到100元。“自己种菜,自己捡茶籽榨油,除了来客了买点菜,基本不用花什么钱啊。”

  有人背地里称他是“发宝气”,朱自明听说后只是笑笑,并不解释什么。“经常吃素、经常走路、遇事莫怒,我都做到了。”

  人物特写

  朱自明的“三要”与“三不要”

  每个学期开学之初与期末,在儿女们眼里那才是老人看得最隆重的日子。

  开学之初,朱自明就会主动找到学校负责捐资助学的老师,请他们将需要捐助的学生名单及情况汇总;学期结束,那些接受资助的学生会主动找到“朱爷爷”汇报成绩。因为朱自明的坚持捐助,张坊中学特意设置了专干老师进行对接。

  “对于贫困学生的困难,朱老几乎是‘有求必应’。同时,他对每个学生都有‘苛刻’的条件,要求他们做到‘三要’、‘三不要’:要努力学习,要勤俭生活,要为社会做贡献;不要往来、不要宣传、不要回报。”张德帆是学校的捐资助学专干老师之一,对于朱老铁定的规矩,这个中年汉子说起来鼻子酸酸的:“帮了那么多孩子,想正式请他吃个饭都不肯。”

  山里人淳朴、重情,因此常常有受资助的学生和家长拿着土特产到他家表示感谢。然而,朱自明却表现得十分“怪异”,远远地看到人家来了赶紧躲开。在邻居们眼里,除了“抠门”,朱自明在邻居眼里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不太合时宜”。

  受助者说

  “这么多年来,我的内心除了感激,更多的是被朱老的爱心力量所感召。”而今,在朱老的大爱影响下,翁开明等人早早接过了老人的爱心接力棒,开始了新一轮的捐资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