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了“希望的田野上”

  跟往年不同,1983年的高考时间是7月15日、16日、17日三天。这一年开始,教育部正式提出“定向招生,定向分配”,规定在中心部分或国防科工委体系所属的某些院校,按规定份额实施面向农村或农场、草场、矿区、油田等艰苦职业定向招生。

  如果说1977年至1979年,高考意味着“回城”的话,到了1983年,高考则意味着“跳出农门”,“吃商品粮(国家粮)”。对于农家子弟来说,高考,是拿到城镇户口的唯一机会。湖南是农业大省,人口众多,高考成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角逐场。

  1983年,全国普通高等院校招生人数39.1万人,比1982年增加8万人,而湖南省内文理科考生七万多人,其中理科考生47378人,文科考生18798人。

  这年7月中旬,提前一年参加高考的杨君武作为七万多湖南考生中的普通一员走进考场。他隐隐意识到,自己的人生命运将在这三天里被改变。

  考完后,杨君武回到家,拎起锄头、挑着畚箕下地干活去了。23天后的8月8日,天气不错,晴朗有风,在邵东农村,这是给抽穗的禾苗除草打药的季节。

  一大早,16岁的杨君武便拎着收音机下田给禾苗除草了。没多久,收音机里传出一则新闻,播音员用高亢嘹亮的声音宣布了湖南省的文理科第一名。文科第一名,杨君武听到的是自己的名字。

  杨君武站在田埂上,高兴得“几乎要飞起来”。“那时候有首歌很火,叫《在希望的田野上》,我们的未来,在希望的田野上……很符合我当时的心情。”

  “或者说,很符合当年那一种现状,许许多多的农村学子,站在田埂上收获了他们人生的希望。”他说。

  第二天,媒体记者来家中采访,乡亲们也挤满了房间。

  “考得好,在意料之中,因为自己学习一直很努力,成绩一直不错。但是,考出全省文科第一的成绩来,带有偶然性,要归功于某种运气。所以,自己并不以此自满和傲人。”杨君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