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四月好风光。在大理的风花雪月中,极其难得地,于建嵘变得浪漫起来,浪漫到了甚至有些香艳,不像一个“传说中的”著名学者,作为意见领袖的激烈词锋也荡然无存,反倒像个老顽童,嘻嘻哈哈,不修边幅,甚至可以用“蓬头垢面”来形容。
后来,同游者有人发现,当大家寄情于山水之间流连忘返之时,中间有好几个时段,于建嵘都神秘“消失”了。原来,是就近跑到田间地头或当地白族老百姓家,做“田野考察”去了。
而当某夜,在大理古城洋人街的某间酒吧,如约与本报记者面对时,作为一个学者的于建嵘,作为一个意见领袖的于建嵘,“复活”了。
不管是怒骂官员的“会有报应”的讲座,不管是发起“随手公益基金”的种种努力,还是陪着上访者看他亲自拍摄的《上访者说》并陪着他们一起哭一起笑,这些,他都能够做得全国瞩目轰轰烈烈,并在接受采访时描述得刀光剑影飞沙走石。
“兄弟呀,你多次追问我,我给官员上那么多课,给他们讲那么多,他们是否真的能听得进去?现在我告诉你,他们听得进去,他们真的能接受。”
虽然常年致力于指导并帮助“被侮辱和被损害的”那些苦难的老百姓维权,这算是一种开启民智的行为,但在他看来,在当下转型期的中国,或许,开启“官智”才是更加重要的一环。
“宝贝,你在哪里?”
6月15日, 北京宋庄睎望艺术馆,一个名为《孩子》的艺术展落下帷幕。这个纯公益的展览,由于建嵘总策划,展出的是艺术家李月领的“孩子”系列作品。半月前的六一国际儿童节,和开幕式一起,由于建嵘任出品人和编剧的微电影《寻找》,同步举行了首映式。展馆里那一张张被拐孩子稚嫩的脸庞,让人无法不为之扼腕心痛,而微电影里那对农民工父母为寻找孩子踏遍天涯的努力,更是让许多观众为之落泪。
该片的主题曲《宝贝,你在哪里》,也是由于建嵘亲自作词,字字句句都是失去孩子的父母们的血泪心声,让人撕心裂肺——
“那一天,突然没了你的音讯,亲人们哭天喊地心急似焚。为寻找你,爸爸走访了多少村庄,妈妈跪求过多少路人。宝贝,你在哪里?宝贝,你在哪里?黑暗中你怕不怕?雪地里你冷不冷?街道边你饿不饿?煤窑里你累不累?宝贝,你在哪里?宝贝,你在哪里?你是我们的生命,哪怕千辛和万苦,无论千山和万水,都会用一生,找寻你……”
在艺术展和首映现场,于建嵘挥舞双臂,激动地声讨着拐卖儿童的罪行,“寻找失踪孩子,就是寻找未来,寻找希望,寻找我们做人的尊严!”多名至今仍未能找回丢失孩子的父母泪如雨下。
中国儿童的安全和教育问题,是于建嵘这些年来集中关注的焦点之一。由其发起的“随手公益基金”,下设四个公益项目,随手拍解救乞讨儿童、随手送书下乡、随手街头救助(即随手物品捐赠)以及随手关爱乡村教育,不难看出,所针对的群体主要就是儿童,尤其是失踪儿童、流浪儿童和乡村儿童。
2011年2月中旬,当红河州垤玛乡大量贫困儿童流浪异乡、乞讨为生的消息爆出后时,该州州委宣传部部长伍皓立即就想到了于建嵘。同为微博红人的伍皓,第一时间在自己的微博上转发了云南媒体的相关报道,并@了于建嵘。
于建嵘很快做出积极回应,并于当月底专程从北京飞到昆明,辗转赶赴偏远的垤玛乡,进村开展实地调研。
随后“随手公益基金”的“随手拍解救乞讨儿童”项目与壹基金的合作之下,大量爱心款项、物资及项目进入垤玛乡,随着当地政府政策和专项资金的配套实施,这里贫困儿童外出乞讨的现象基本消除。
如今,在“随手公益基金”定向帮助垤玛乡的同时,于建嵘个人还单线“认”着一个16岁的小女孩儿。“每年我补助她3000块,钱很少,管到读完大学吧。”说到这个女孩儿,于建嵘脸上泛起慈爱的神情,转瞬却又写满无奈,“其实,她成绩并不好,也不喜欢读书。当地的孩子多半都是这样,没办法,实在太穷了。”
与本报记者聊起这次在云南的多方力量联手的爱心行动时,于建嵘依然能够非常清晰地说出其中的许多细节。他记忆力超强,“‘随手拍解救乞讨儿童’项目,是2011年1月15日开始的,‘随手送书下乡’是5月3日,‘随手街头救助’是12月5日……”
于建嵘颇为得意于“随手”这个概念的“发明”。这里面有随便、随意的意思,“网络人群就是这样的,他们有善念,乐意去做一些善事,但并不一定愿意投入太多精力和物质去做。这些力量看似很微弱,但如果通过微博传播的力量把它们组织起来,就能形成一股很强大的力量,这就是‘微力量’。”
如今,在于建嵘的发起和努力下,随手拍解救乞讨儿童工作室已落户宋庄,有一百来名来自于全国各地的家长在此登记孩子丢失的情况。这里,成了来京寻子家长们相互交流寻子经验和志愿者们工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