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谢小青) 去年6、7月,罕见的强降雨两次“袭击”衡阳,市区多条主次干道、居民小区出现排水不畅、积水严重等现象,这次强降水也反映出了城市排水管网亟待升级。
面对百姓呼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投入资金约3200万元,迅速启动城区易涝点改造项目,并将此项工作列入重大民生工程。如今近一年时间过去了,36处易涝点的改造已基本完成。
改造背景:
一场暴雨,衡阳变身“水城”
去年的端午节,一场持续暴雨过后,我市部分地段马路成河,住宅进水,交通瘫痪,因此有了光明街上大爷撒网捕鱼的诙谐画面和“衡阳公路龙舟赛”的调侃。
调侃之余,忧虑的声音自然不在少数:衡阳的排水管网该“升级”了!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衡阳地下排水管网始建于几十年前,随着城市的发展,部分排水系统设计标准偏低,早就不适应城市的发展。打个比方,一座5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要按百年一遇洪水的标准设计施工防洪系统,做规划时,这座城市可能不过50万人口,但随着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当时的设计标准就偏低了。
去年端午节的暴雨就给了衡阳一个警醒,也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暴雨降临时,市住建局第一时间启动了应急预案,调集人员、设备应急抢险,全局干部及工作人员对全市城区进行全面摸底排查,并召集相关单位及专业技术人员多次召开座谈会,分析研究积水原因,商讨解决措施,并专题上报市政府。
针对这些易涝点,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要求住建部门制定改造方案,在市政府常务会上明确迅速启动城区易涝点改造项目,并将此项工作列入重大民生工程,要求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分阶段、集中力量完成该项工作。
易涝原因:
管网老化、淤泥堵塞等导致
衡阳建市70余年,虽然算不上一个年轻的城市,但比起千年古城年纪尚小,为何一两场大雨就抗不住了呢?
在很多市民眼里,最先想到的原因就是排水管直径偏小,导致排水不畅。
市政工程公司维护科科长曹建成分析,城区易涝点成因各异,其主要原因是老城区高层建筑增多,排水量增大,而原有排水管网大多年久失修、管径偏小,已不能满足因城市扩容而日益增加的污水排放量。暴雨来临时,强降雨形成的水流冲刷杂物覆盖堵塞雨水进水口,主管网均已超容,造成排水不及时。
例如:雁城路余德堂片区地势低,加之雁城路原排水管网为上世纪90年代末建设,管网下方均由松土回填,经过多年运行局部已塌方错位,降低了排水能力;天马山南路雁南村社区地势极低,排水设施布局不合理,日常清淤维护无法进行,造成逢雨必涝;黄白路静苑片区,原有排水管为上世纪90年代建设的石砌沟,沟上沿线遍布建筑物,多年来无法清淤导致堵塞严重,且白沙大道和黄白路排水管标高均比该小区高出3米以上,故小区排水无法与主管网接通。
改造进度:
36处易涝点已基本改造完成
经过前期排查,设计方案,2014年7月13日,内涝严重的雁城路余德堂片区开始改造。改造内容包括给下水管道全面清淤,然后将该路段开挖,重新铺设直径为800cm的钢带增强管,接顺上下游。
之后,市城区易涝点改造工程陆续启动。截至目前,36处易涝点已基本改造完成,其中重点对雁城路余德堂段、黄白路静苑片区、广东路全路段、中山北路华光街口、红湘路太平小区至都市村庄段、立新大道段、湘江南路月畔湾段、湘江南路石头锅子饭店段、蒸湘南路大洋百货段、陵合路通达驾校段等处进行改造,并对污水干渠、支渠进行了清淤。天马山南路雁南村处顶管因地质条件极为复杂,仍在施工,已完成总工程量约80%,预计4月底完工。
此外,市区仍有常胜西路、常胜中路、东风支路、华源路因排水管网老化淤塞、管径小,遇强降雨时会出现积水现象。为解决这一问题,市住建局已将其列入2015年道路改造计划,专题上报市政府,待批示同意后施工,将结合道路改造重点完善排水管网。
经过了去年暴雨的“洗礼”,目前我市排涝方面不仅“硬件”升级,“软件”也大有改观,一旦出现暴雨,工作人员将第一时间上街巡查,及时发现雨水淤积点,当雨水量增大时,将立即打开窨井盖加快排水,并有专人值守。如今,易涝点点改造已初见成效,但城市排水管网改造是一项全面的系统工程,且不断有新的情况新的问题暴露,仍然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