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气温的不断升高,炎炎夏日已经正式来临。中医认为心与夏季相应,炎热的暑邪最易伤心。临床上,如冠心病等心脏病患者,在高温的天气下病情往往会加重,因此,夏季养生重在养心。
防暑饮食皆重要
长沙的夏季火热盛极,又因火气通于心、火性为阳,所以,夏季的炎热最易干扰心神,使人心神不宁,新陈代谢增快,导致心跳加快,血流加速,血压升高,加重心脏负担,诱发疾病。因此,夏季养生重在养心,防暑降温是关键。其次是饮食调养,根据五行观点,心火过旺则克肺金,故有“夏不食心”之说。据五行(夏为火)、五成(夏为长)、五脏(属心)、五味(宜苦)的相互关系,苦味食物能助心气而制肺气。夏季出汗多,盐分损失也多,若心肌缺盐,心脏搏动就会出现失常。健康人此时宜多食酸味以固表,多食咸味以补心。 “但患有冠心病、高血压的患者,应清淡饮食,低盐低脂。”他们的食盐量应控制在每日6克以下。
有人认为夏天该多食苦瓜,能清解暑热。其实,苦瓜只适合于长夏季节食用,长夏湿热困脾致人食欲不振,苦瓜性寒可清热,苦可燥湿,增进食欲,但对于阳虚患者,则不宜多吃。此期可多喝粥,如荷叶粥解暑润肠、冬瓜粥利水消肿、百合粥润肺安神。
出汗多少有讲究
夏季炎热,微微出汗能调节体温,利于气血条畅。但经常大汗淋漓,不利于身体健康。中医有“汗血同源”之说,汗由津液所化生,津液与血均为水谷精微,汗为血之源,出汗过多,易耗伤津血及阳气,可致气血两伤,心失所养,出现心慌、气短、失眠、神疲乏力、烦渴、尿少等症状。
“剧烈运动后出汗过多,不仅易导致心肌缺血,还易引起血液浓缩及血液黏稠度增高,加重心脏负担,所以夏天要减少活动强度、避免高温环境。”出汗伴随着钾、钠等多种电解质的流失,当人体缺钾时,易诱发室性早搏、心房颤动等症,重症可诱发恶性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引起猝死。
曾有位男大学生患者,打篮球后大汗淋漓,突发晕厥,由同学紧急送医,化验结果显示严重低钾血症,心电图提示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经积极补充钾盐后症状消失。初步诊断是由于剧烈运动后大量汗出,伴随着大量钾盐的丢失,诱发了室速,造成晕厥。可见剧烈运动后,要适量补盐,吃些猕猴桃、香蕉等含钾高的食物。
养心宜静且宜慢
人体器官中,肾有两个,一个坏了还有一个。肝脏、肺脏也都有两叶,唯独心只有一个,所以心至为宝贵。夏季,天气炎热,血液循环加速,心脏容易负担过重,所以夏季要注意不能累心。因为只有心先慢下来、呼吸频率降低,心脏才能得到休息。
夏养心的“心”,并非完全指现代医学的“心脏”,而是包括心脏在内“主神”的整个神经系统甚至精神心理因素。养心首先要做到心静,心静自然凉。善于静养心的人,静则生阴,只有阴阳协调,才能保养心脏。如何做到心静?第一,心静必须清心寡欲。少一分贪念,就会少一分心烦。还要善于调节心情,不能大喜大悲,中医有过喜伤心之说。第二,多闭目养神。可帮助我们排除心烦杂念。第三,多静坐。每次在阴凉处或屋内静坐15~30分钟即可。也可听音乐、看书、钓鱼、打太极拳等入静。
冬病夏治助养心
冬病夏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特色,根据“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论,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充沛的有利时机,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治疗某些属于虚性、寒性的疾病,最大限度地以阳克寒,达到标本兼治、预防保健的作用。
“有些心脏病患者,冬季时发作频繁或者加重,多半由于寒邪作祟。”冬为阴,夏为阳,夏季为阳盛阴衰之季,也正是人体阳气旺发之时,这时,利用人体阳气在夏季随之欲升欲旺之势,体内凝寒之气易解的状态,运用补虚助阳药或温里散寒药物,天人合击,最易把冬病之邪消灭在蛰伏状态,这是中医“春夏养阳”的原理。(通讯员 刘建和 杨成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