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4月1日,复旦大学医学院一名2010级在读医科研究生出现身体不适,当晚被送至复旦大学附属的一家医院就诊,入院后,该学生病情加重,先后出现昏迷,肝功能衰竭等症状。医院组织多次全市专家会诊,并经病因学检查,未发现病因。校方一面要求医院全力救治,一面请警方介入调查。
早前报道:
15日,上海复旦大学发布消息称,该校一名在读医科研究生4月1日饮水后身体不适送医,出现昏迷、肝功能衰竭等症状,现正全力救治。据警方初步调查,该生寝室饮水机残留水中检测出某有毒化合物成分,已基本认定同寝室某同学存在嫌疑。案件正在进一步调查中。有网友爆料称,投毒物是四氧嘧啶。
此前,该学生的同学称,受害者已经脑死亡,但学生的父亲却表示,医生说是肝损伤,孩子现在还在抢救。
此案让不少网友想起了11年前清华女学生朱令的案件,1995年,清华女学生朱令离奇“铊中毒”,因为治疗时间延误,毒物已经侵害了她的大脑神经、视觉神经和四肢神经,给她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
一、复旦“直博”研究生中毒入院治疗
在通报中,复旦大学称,4月1日晚,该校一名2010级在读医科研究生出现身体不适,被送入复旦一家附属医院。入院后,患者病情加重,先后出现了昏迷、肝功能衰竭等症状。医院组织了多次全市专家会诊,并经病因学检查,均未发现病因,学校因此请上海警方介入调查。
4月11日,上海警方通报,在该学生的寝室饮水机残留水中检测出某有毒化合物成分。4月12日,基本认定同寝室某同学存在嫌疑。目前,该案正在进一步调查中。截至16日0时30分,这条微博已被转发了超过4万条。
据新华社报道,警方现已控制嫌疑人林某,投毒具体原因还在调查中。生于1985年的受害人黄某,不久前刚获得直升博士生的机会。
二、好友微博称中毒学生已脑死亡
在几名疑似受害人朋友的微博中,讲述了更详细的情况。网友“玉娘娘doctor”发布了一篇文章说是受害者的同学以及好友,从知道那个药物的名字开始就查相关资料,“1937年那个人仅仅是手接触了下,40几天后去世了。”她说,已有朋友查到解毒剂,“可是我们知道消息都太晚了,一步落后,步步落后。”
网友“Hillary乔”说,受害人是她的好朋友,已经脑死亡,下毒的室友以10倍剂量的实验用药放入饮水机里。她说:“周五去看他已经完全认不出来,全身很肿,管子里呼出的都是血泡。哭了好久,至今不敢相信,短短一周好好的人就没了。更没想到竟然是被人下毒。这是一起令人发指的犯罪。下毒人是好友的室友,好友几天内迅速肝衰竭肺气肿继而脑死亡。太可怕了。”
16日0时许,上海《青年报》官方微博发布消息称,该报采访了复旦医学院一名同学得知,受害者与疑似投毒室友在两家医院的不同科室研究不同方向,不存在竞争。被害同学成绩好(该界耳鼻喉科考博第一)、人缘佳,疑似投毒室友亦成绩优秀,同学之间没人相信发生了这样的事,直到13日晚,警方带着蒙面的嫌疑人离开。
三、网友曝投毒物是四氧嘧啶
另据@解放日报微博 “ 复旦硕士生投毒缘起玩笑?”据传,事件起因源于“玩笑”。 中毒者就读于临床医学专业,男生。另据网友@Hillary乔,该生全身很肿,管子里呼出血泡,已经“完全认不出来”。网友@丁香园称,投毒物是四氧嘧啶。
而网友@吴恒也发出微博:“复旦校园投毒事件 大道小道消息汇总” 1.室友投毒;2.疑为两人争夺直博名额;3.毒为四氧嘧啶(一说是四氯化碳);4.医院最初未查明病因;5.已经脑死亡;6.治疗费用超过26万。
根据复旦官方微博,在该生寝室饮水机残留水中检测出某有毒化合物成分。医药类网站丁香园的微博上表示,根据受害人的临床表现,投毒物似乎是四氧嘧啶。 “快速在中文和英文数据库搜索了一下四氧嘧啶(alloxan)的相关材料,大部分都是四氧嘧啶制作糖尿病动物模型的文章,没有找到关于四氧嘧啶中毒的文献,复旦大学此例有可能是第一例人四氧嘧啶中毒。 ”此前有人表示可能是四氯化碳,但有人指出四氯化碳不溶于水,因此可能性不大。(南都网)
四、中毒这些天的症状
4月7日,有网友“bighema”在丁香园论坛贴出了小黄入院后的详细病历:
4月1日,因“恶心,呕吐2日余,伴高热”入院,晨饮水约50ML,觉怪味,1小时后开始出现恶心,呕吐水样胃内容物十余次,无咖啡样,中午出现寒颤,体温升高至39.7度感腹部隐痛,无腹泻……考虑急性肠胃炎,予以抗感染,解痉治疗,症状未见好转,下午16点体温为39.3度……
4月2日,仍有呕吐,发热,腹部隐痛……
4月3日,诊断为“急性肝衰竭”,神清,生命体征平稳……
4月3至6日,患者神志清,其间有双侧鼻翼出血……
4月7日,患者出现烦躁,意识不清,须药物镇静中……腹部B超显示,肝脏大小正常,未见胆管扩张,回声无明显变化,门脉血流速度正常,未见血栓形成,脾脏稍大,少量腹水……
4月8日,呼吸机辅助通气,全身皮肤重度黄染,双肺呼吸音稍粗,呼吸道内有粉红色稀薄痰液,腹软,无压痛反跳痛……
4月9日,病情同前,患者较躁动……
五、解析水中的“杀手”
1、疑似投毒物一:四氧嘧啶
(2,4,5,6-嘧啶四酮)是嘧啶的一种含氧衍生物。在水溶液中以水合物形式存在。四氧嘧啶是最早被命名的有机化合物之一。它最早由意大利化学家Luigi V. Brugnatelli在1818年分离。
根据复旦官方微博,在该生寝室饮水机残留水中检测出某有毒化合物成分。医药类网站丁香园的微博上表示,根据受害人的临床表现,投毒物似乎是四氧嘧啶。 “快速在中文和英文数据库搜索了一下四氧嘧啶(alloxan)的相关材料,大部分都是四氧嘧啶制作糖尿病动物模型的文章,没有找到关于四氧嘧啶中毒的文献,复旦大学此例有可能是第一例人四氧嘧啶中毒。 ”此前有人表示可能是四氯化碳,但有人指出四氯化碳不溶于水,因此可能性不大。
2、疑似投毒物二:N-二甲基亚硝胺
中文名称:N-二甲基亚硝胺
别 名:二甲基亚硝基代胺;N-亚硝基二甲胺
分子式:C2H6N2O,(CH3)2NNO
外观与性状:黄色液体
沸 点:152℃ ;溶解性:溶于水、乙醇、乙醚等
密 度:相对密度(水=1)1.00 稳定性:稳定
危险标记:14(有毒品)
主要用途:用于医药及食品分析研究
N-二甲基亚硝胺的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健康危害:对眼睛、皮肤的刺激作用。摄入、吸入或经皮肤吸收可能致死,接触可引起肝、肾损害。
防护措施
呼吸系统防护:可能接触其蒸气时,佩带防毒面具。紧急事态抢救或逃生时,建议佩带自给式呼吸器。
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防护服:穿相应的防护服。
手防护:戴防化学品手套。
其它:工作现场严禁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后,彻底清洗。进行就业前和定期的体检。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流动清水冲洗。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冲洗。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误服者洗胃。就医
灭火方法:抗溶性泡沫、泡沫、二氧化碳、干粉、砂土。
了解更多健康资讯,请点击新浪湖南健康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