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教授,我吃了一个月的药后血压平稳了,只是睡觉还有点不踏实,还要服药不?”
“我的血压一到晚上就升高,彭主任你看有没有什么好办法?”
每周一上午是长沙市第三医院老年病科主任彭卫平的专科门诊时间,每到这一天,慕名而来的老人总是将诊室挤得水泄不通。“治疗高血压,彭教授开的药就是灵!”很多长年在这里看病的老人赞不绝口。
不只擅长治疗老年高血压,熟悉彭卫平的同事都知道,自1983年大学毕业后,他致力于内科和老年病学已达30余年,在心脏康复、心力衰竭救治等多个老年医学领域同样声名在外,深受患者信赖。
用心抓“特点”
彭卫平说,相比一般的高血压,老年人高血压往往表现为收缩压很高,舒张压不高,导致脉压差很大;而56%的高血压老人同时患有3种以上疾病,“一人多病”现象很普遍,加大了降压治疗的难度。彭卫平发现不少来他这里求诊的老年高血压患者,都用过很多降压药,有的服药还远超出正常剂量,降压效果却并不好。他经过长期的调查和研究发现,这主要是没有抓住每个人的特点用药。前不久一位从常德来长沙走亲戚的80岁老爹,兴致一高多喝了几杯,本就有高血压需长期服药的他,酒后血压飙升,收缩压达200毫米汞柱。老爹在亲戚的陪同下找到彭卫平。经询问,彭卫平了解到老爹一直服用贝拉普利和硝苯地平降血压,但效果并不明显;老爹平素里喜食“坛子菜”,口味特别重;也不爱好运动,整日打牌,打起牌来还没完没了地抽烟;三餐不规律,晚上睡不好。彭卫平根据其高盐饮食等生活习惯和特点,调整药物,让他改服利尿的氢氯噻氢和厄贝沙坦复合制剂,加用β-阻滞剂抗交感组织兴奋剂;并强调饮食一定要清淡,每日含盐量不超过6克,纠正不良生活习惯。4天后,老爹的血压降至140/80毫米汞柱。
彭卫平说,随着我国老龄化加速和人们寿命的增加,80岁以上的超高龄高血压患者不断增多,而在我国老年人高血压治疗指南里只涉及到80岁以下的群体, 80岁以上“超高龄”领域却是空白。对这一群体到底要不要降压,降压有没有好处,降到什么程度最舒适,彭卫平又开始着手研究,并收集临床资料,目前他正在立项,申报长沙市科技局的课题。
摒弃旧观念
同事都说,彭卫平是一个注意观察、勤于思考的人,他的临床经验、科研成果很多源于他的“有心”。早在20多年前,医学界普遍认为β-受体阻滞剂不能用于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病人,彭卫平通过临床和实验室反复验证并查阅资料,发现这个观点并不正确,随后他以确凿的临床观察数据撰写了《β-受体阻滞剂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中的应用》一文,并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如今,β-受体阻滞剂已广泛用于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患者。
在彭卫平的临床工作中,接触了大量的老年心脏疾病患者,他们很多在发病或手术后变得小心翼翼,长期卧床,生怕有闪失,不少医务工作者也主张要少动。彭卫平查阅了大量的国内外资料,同时对就诊的患者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心脏病急性发作后绝对卧床这一观点并不科学。2011年他带领同仁组建了市内首个心脏康复运动中心和治疗室,率先开展了高龄老人心脏康复治疗。他多次通过讲座等在医务人员和患者中宣传,提出心脏介入手术后、高血压、心肌梗塞后、心功能衰竭等病人并不需要绝对卧床,在心电监护、医生指导下早活动对于心脏康复是有益的。
2013年,长沙一位82岁的退休干部李老,因为心肌梗塞在心脏里面植入了两个支架解决心脏血运问题,但心功能受损未康复,稍微活动就出现呼吸急促,甚至不能下床上厕所,睡觉时也必须是高枕卧位。彭卫平为李老设计了一个独特的心功能康复方案:从最简单的运动开始,让他在床上用手拉弹力绷带、用脚蹬弹力绷带。大约10天,李老之前的症状便消失,可以下床活动了。接着彭卫平便指导他在平板上慢慢地走,用脚蹬阻力较小的自行车。随着李老心功能慢慢增强,彭卫平也把自行车脚踏的阻力慢慢增大,如此锻炼半个月后,李老便可以在心电、血压监护下跑平板车。此后,通过两个疗程28天的康复训练后,李老可以一口气上三楼,心肺功能大大增强。心脏康复运动中心成立3年来,彭卫平及他的团队已成功指导了3000多位患者进行心脏康复,大大延长了患者住院间隔时间,提高了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