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迎来持续高温闷热天气,各大医院门急诊现就诊高峰
夏季高发疾病防范秘笈
进入8月份以来,高温闷热天气持续:上海的最高气温追平了7月26日才刚打破的百年最高气温纪录,浙江局地的最高气温甚至达到43℃……多地拉响高温预警。
全国各大医院门急诊也迎来夏季就诊高峰,北京宣武医院专家提醒公众:谨防夏季高发疾病,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学会科学适度地使用空调,艳阳高照警惕皮肤病。
高温酷暑警惕心脑血管疾病
在高温环境下,人体新陈代谢加快,心脏负荷加重,心率加快,极易产生心脑血管供血不足症状。加上人体大量排汗,体内水分流失多,血液浓缩易导致血液黏稠度升高,达到一定程度时,可出现血凝倾向,导致心脑血管堵塞,严重时可引起脑血栓或是心脏猝死。同时,夏季人们往往胃口不好,饮食不好,而且吃生冷较多,容易出现腹泻,这些都会导致体内有效循环血量下降,血液浓缩,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心脑组织供血受到影响,容易出现缺血,重则出现心梗、脑梗塞。因此,在夏季,尤其是老年人应特别注意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由于老人体温调节功能减弱,对气温感觉迟钝,故中风前多无感觉,一旦感到“闷热”,很快出现中风症状,使家人措手不及。老年人一旦感觉“闷热”难受,常可能是中风的信号,如果忽然出现症状轻微或“一闪而过”的头痛、头晕和眼花以及半身麻木、肢体感觉异常,切勿以为是“天热吃不好睡不好”之故,而应该及时去医院诊治。
闷热高温天气下,心情长时间烦闷,容易紧张、烦躁,随着症状的加重,其引发的猝死、心梗等心血管事件的概率也会逐渐上升。当抢救者确认病人是心脏病发作时,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同时采取急救措施。华琦主任特别强调高血压是一种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的疾病。在炎热的夏季,部分患者的血压比其他季节低10mmHg左右,不少轻度高血压病患者在夏季血压可降到正常。但切勿自行停药、减药,应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调药。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要想安然度过危险的夏季,专家建议,患者需在饮食、作息、用药等方面多加注意。
1. 高温天气要注意防暑降温,及时补充水分。特别是在早晨空腹饮一大杯白开水。同时睡前,也最好喝杯水。
2. 闷热的夏季,往往晚上休息不好。尤其是老年人更应注意保证充足睡眠,如夜间缺少睡眠,白天最好小睡一觉,缓解疲劳。
3. 合理饮食、宜清淡为主。多吃含维生素C、钾、钙丰富的新鲜蔬菜、水果及豆类制品。控制膳食中的脂肪摄入量,增加鱼类等含蛋白质丰富且含脂肪较低的食物。特别应限制盐的摄入量,每天每人摄盐量不得超过5克。
4. 保持心态平衡乐观,心情舒畅,适当运动。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不宜做剧烈运动,可多做一些中、轻强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打太极拳、慢跑等,这些运动可在早晨、黄昏时进行。需要提醒的是,当白天气温较高时,老年人不要置身于烈日之下。中午12点至下午2点最好不要外出,如果非外出不可,也应有遮阳用品。
5. 用药别间断,如果是基础疾病一直在用药,要坚持吃,不能在这段时间停药。
凉爽室内警惕空调病
随着天气一天比一天炎热,使用空调的人们也是越来越多,但享受凉爽的同时,空调病也在悄悄地向您靠近。那空调病都有哪些症状呢?
夏季本不易患呼吸道疾病,但近年来门诊病人有增多的趋势,这与人们长时间呆在室内空调环境有关。据宣武医院呼吸科张连国副主任医师介绍:呼吸道是最脆弱的,冷气一旦攻破了呼吸道的脆弱“防线”,则会出现咳嗽、打喷嚏、流涕等感冒症状。而且空调不及时清洗很容易滋生细菌,使人出现发热、怕冷、肌肉酸痛、干咳等症状。另外,屋子里虽凉,但是湿度却太低,这对人们眼、鼻的黏膜都不利。而干燥的环境适合病菌和病毒的生存,人们觉得鼻子、嗓子发干的时候就要特别小心病毒侵入了。同时,屋里的尘埃、尘螨流通不出去,有过敏体质的人还很容易出现过敏反应。
在神经内科门诊常会听到病人说自己“胸闷气短、浑身乏力、头晕目眩、记忆力下降”,在详细了解工作生活环境后,不少人被诊断为“空调病”。据武剑主任介绍:室温过低还会使人体皮肤血管、汗腺和皮脂腺收缩,导致神经调节紊乱,表现为头晕、易倦、全身不适、精神不振及免疫功能下降等。同时,空气中的负离子可以抑制人的中枢神经系统,缓解大脑疲劳。但空调机处理后的空气中缺乏负离子,也导致了脑神经系统紊乱。
除此之外,常处于密闭的空调房间还容易引起关节疼痛、四肢麻木、肠胃不适等症状。酷暑难耐,预防“空调病”要学会科学适度地使用空调。张连国副主任医师强调:使用空调的环境一定要注意通风,要定时开窗换气,空调室温和外界温差不宜过大,夜间睡觉最好不要通宵开空调,不让通风口的冷风直吹在身上,同时注意定期清洗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