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形成习惯,总是要等患儿抢救脱离危险后才放心下班,哪怕守几个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
“儿科特别容易出现医疗纠纷,作为医生,一定要学会换位思考,加强沟通,理解和体谅家属。”
4月12日,记者采访知名儿科重症医学专家、湖南省儿童医院重症医学二科主任卢秀兰。她高超的医疗技术、高度负责的职业操守让记者心生钦佩,而她对患儿的人文关怀,不时流露出的母性慈爱,更让人倍感温暖。
1998年,卢秀兰大学毕业后进入湖南省儿童医院工作。儿科工作繁忙、风险大,很多医学生不愿干,而卢秀兰主动选择了儿科中最具挑战性的儿童重症监护室,“当时想到的不是苦,而是更能体现医学的价值,通过大家的努力创造生命的奇迹” 。
“儿科危重症病情凶险,变化快、死亡率高,作为一名医生必须具备过硬的医疗技术、足够的耐心和认真、严谨、负责的态度。”2003年卢秀兰担任总住院医师1年,为了对全科室的情况全盘把控,她24小时守在医院,每天仔细观察患儿病情,争分夺秒及时有效应对病情变化。对于危重症患儿,更是每天不止一次地亲自查看,督促治疗,与家长沟通,直到患儿好转。经过这一年的历练,卢秀兰对小儿重症肺炎、呼吸衰竭、严重心力衰竭、中毒及重症手足口病、甲型流感等常见重症的救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2010年,年仅35岁的卢秀兰被医院委以重任,担任重症医学二科主任。她面临新的角色转换,不仅要做好一名医生,更要带出一支肯干、能干的急救医学团队。
她上任不久,全国手足口病爆发,湖南形势非常严峻。卢秀兰所在科室被指定为重症手足口病定点收治科室。当时门诊每天人满为患,住院部收治的患儿已达60-70个,且大都是外地转来的危急重症患儿。手足口病发病急、变化快,尤其是到了第四期,出现持续高热、呕吐、惊跳、肺出血时,死亡率高达80%,凶险异常。为了能提高早期重症手足口病的识别,卢秀兰带领全科人员反复学习讨论和研究,调整治疗方案,稳定众多患儿家属情绪,整整20多天坚守病房,最终顺利完成了手足口病危重症患儿的救治工作。
每年冬春季的甲型流感局部流行,对科室的急救也是一大考验。今年3月份,长沙一名7岁男孩突然呼吸困难、发绀严重,皮下气肿,入院后被确诊为甲型流感。卢秀兰带领团队迅速为孩子吸痰、清理呼吸道、上呼吸机供氧,但效果不佳,家属心急如焚。她果断改变思路,使用纤维支气管镜技术,为患儿吸出大量的脓性分泌物,经8个小时的抢救后,孩子转危为安,5天后脱离呼吸机。
作为一名医生,卢秀兰果敢、决断;作为一名女性和母亲,她对患儿始终充满柔情与耐心。2014年6月,一家县级医院转来一名合并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且并发心力衰竭、呼吸衰竭、肺出血的10岁男孩,生命垂危。卢秀兰带领科室团队经过一个多月的精心治疗,孩子的病情稳定下来,成功撤离呼吸机。细心的卢秀兰发现孩子不吃不喝,拒绝治疗,于是耐心地安慰、开导他,陪伴他3小时,直到最后说到治疗费用时,孩子突然失声大哭,原来年纪小小的他担心家庭贫困无钱治病。卢秀兰耐心解释,宽慰孩子不要担心治疗费用,并且当即捐助800元的营养费。
卢秀兰所在的重症医学科,一直引领着省内儿科的发展,地市基层的危重症患儿往往会抱最后一线希望转运至此。卢秀兰总是勉励自己和科室医生,要不断学习,掌握新的医学技术,提升救治能力。2010年8月的一个上午,邵阳紧急送来一位叫湘湘的男孩,原来孩子在山上玩耍时被黄蜂蛰伤,合并肝、肾等多器官衰竭,肺水肿,当地医院宣告救治无望。面对如此凶险、严重的病情,卢秀兰接诊后也感到非常棘手,常规救治无效,她决定放手一搏,给予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当时全国血液净化在危重患儿中的应用还处于探索阶段,没有经验可以借鉴,湖南省内尚未起步,她带领科室年轻的医生和护士,查阅国内外的资料,对如何使用反复摸索研究,经过10余天的救治后,湘湘的情况终于缓解,他也成为该项新技术省内第一个成功救治的儿童。
此后,卢秀兰又带领科室团队引进和攻克了国内外多项先进的儿科救治技术,如用于中毒救治的血液灌流技术、危重病患儿床旁纤维支气管镜技术、儿童血浆置换术、心肺衰竭的体外膜肺,使更多类型的危重患儿生命有了保障。在卢秀兰的带领下,在前辈赵祥文教授、朱之尧教授、祝益民教授和现任急救中心肖政辉主任及急救团队的共同努力下,重症医学二科综合实力大幅提高,成为省内儿科危重症救治领域的领头羊,并于2010年一举成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筹建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