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湖南|新闻|城市|美食|时尚|旅游|汽车|同城|惠购|站点导航|世界杯

|邮箱|注册

新浪湖南

新浪湖南> 健康>湖南健康>正文

春节遇急症 学会家庭急救

来源:华声在线-大众卫生报2016年2月1日【评论0条】字号:T|T

  春节即将来临,终于可以放下手头的工作跟家人朋友好好聚聚。不过,千万不要让突如其来的疾病破坏了这祥和的气氛,大家不妨掌握一些春节常见疾病的家庭急救方法,轻者可减轻痛苦,重者可以为抢救争取时间,挽救生命。

  常见病一:心脑血管疾病

  统计数据表明,每年春节前后都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虽然这类疾病以中老年人居多,但年轻人也不能掉以轻心,过度兴奋、休息不足,加上应酬多,大量烟、酒的摄入,都会使心率增快,血压增高,诱发心律失常、心梗、脑溢血等危急重症。

  应对措施:有冠心病、高血压病史者一旦出现胸闷、胸痛、气促,应首先保持镇静,可以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或心痛定,无效者可5分钟后再含服一次,有条件者可以吸氧,病情较重者立即送医;如果出现头痛、呕吐、血压明显增高,甚至大小便失禁、意识障碍时,很有可能是脑溢血,此时不要随意抬动患者,应立即送医。

  常见病二:急性胃肠炎

  假日期间,很多人的生活规律都被打乱,吃饭、睡觉都变得没有规律,胃肠功能被严重削弱,很容易引起胃肠道黏膜急性炎症性改变,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发热等症状,严重者还可出现脱水、休克。

  应对措施:一旦出现上述胃肠炎症状,应尽量卧床休息,清淡饮食,如稀饭等,同时口服葡萄糖电解质液或是冲兑糖盐水以补充丢失的体液,必要时可口服些止呕药、止泻药及肠道抗生素。如果呕吐持续或是腹泻严重,则需马上到医院就诊。

  常见病三:酒精中毒

  春节期间,亲朋好友相聚少不了推杯换盏,如不加节制地饮酒,容易引起急性酒精中毒(醉酒)。酒精中毒者除了呕吐外,还会有话多、言语不清、动作笨拙等表现,甚至有颜面苍白、口唇微紫、皮肤湿冷、体温下降、瞳孔散大、脉搏快、呼吸缓慢等休克症状。

  应对措施:如果家人、朋友因饮酒过量出现上述症状,千万不要使用镇静剂,更不要用手指刺激咽部来催吐。可以用条冷毛巾敷在前额或后脑勺上,或在毛巾上撒些花露水,对醒酒止吐有奇效;也可喝一杯蜂蜜水或西红柿汁,它们均含有一种特殊的果糖,可以促进酒精的分解吸收;醉酒后昏睡不醒的,应将其侧卧,避免呕吐物误吸入肺引起窒息,同时注意为其保暖。

  常见病四:上消化道出血

  消化道溃疡、肝硬化等疾病都易引起消化道出血,这也是春节期间多发的消化道疾病之一。如果呕吐出咖啡色物,或排出黑色大便,这些都是上消化道出血的表现,由于病情相对较急,患者和家属一定要掌握一些基本的急救常识。

  应对措施:怀疑上消化出血者,首先要卧床休息,保持镇静,可适当抬高下肢;停止进食,因为进食会加重病灶出血,可适当补充些盐水,还可以服用一些凝血酶、云南白药等止血药。当然,在进行家庭救护的同时,还要密切关注病人的病情变化,如不能缓解或继续加重,一定要及时就医。

  常见病五:急性胰腺炎

  春节期间的暴饮暴食最易诱发急性胰腺炎,通常是于餐后1-2小时内出现上腹或左上腹痛,并向左腰背部放射,同时有发热、恶心、呕吐,并有脉搏细速,甚至血压下降等休克症状。

  应对措施:急性胰腺炎一般发病较急,病情凶险,严重时可造成死亡,所以一旦出现急性胰腺炎症状,除了禁食外,一定要在第一时间将病人送往医院进行救治。

  常见病六:急性胆囊炎

  大吃大喝或是大量饮酒,尤其是进食油腻食物后,可能导致胆汁分泌过多,诱发急性胆囊炎,或是胆石症急性发作。主要表现为右上腹疼痛,并向右肩背部放射,同时还可伴有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

  应对措施:突发右上腹疼痛,且不能明确原因时,千万不要随意服用止痛药,否则容易掩盖真实病情,影响医生对病情的判断。如果可以确定为急性胆囊炎发作,且病情较轻者,可以采取暂禁食禁水,口服阿托品、654-2等药物以缓解疼痛;如果除了腹痛外,还伴有体温升高、寒战者,最好到医院求治。

  常见病七:胃穿孔

  有消化道溃疡病史者,如果春节期间暴饮暴食,很容易诱发胃穿孔,主要表现为突然发生上腹剧痛,腹肌紧张,状如木板,出现明显的压痛、反跳痛,并常常伴有恶心、呕吐,部分人还可能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冰凉、出冷汗、脉搏微弱等休克症状。

  应对措施:胃穿孔一般病情较危急,必须及时到医院就诊,必要时进行外科手术治疗。在医护人员到来之前,患者千万不要因为疼痛在床上打滚,而应尽量面朝左侧蜷曲卧床休息,因为胃穿孔部位通常位于右侧,朝左侧卧能尽可能减少胃液和食物经穿孔流向腹腔。

发表评论

精彩推荐更多>>

更多>>微博推荐

新浪首页|新浪湖南|新闻|城市|汽车|美食|时尚|旅游|微吧|微导航

新浪简介|新浪湖南简介|广告服务|商务合作|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产品答疑|网上举报中心|互联网辟谣平台|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