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师禅风
禅宗自六祖慧能正式开宗立派以后,法脉繁衍,形成了以南岳怀让和青原行思为核心的传法系统,“江湖禅宗”崛起。祖师大德们各以“心地法门”接引徒众,出现风格各异的禅门宗风,禅宗进入了“禅机时代”。在湖南,就有“药山啸”、“德山棒”、“夹山境”之说,其中,“夹山境”这一禅机就由善会禅师所开创。
船子和尚:夜静水寒鱼不食, 满船空载月明归
在唐代澧州药山(今常德市津市)惟俨禅师的门下,出了一个著名的德诚禅师。德诚禅师祖籍四川武信(今四川省遂宁市),悟道后,常在华亭(今上海金山)一带垂纶泛舟,飘然一身,三十年中不收徒弟,时称“船子和尚”。直到有一天,船子和尚在朱泾(今上海朱泾镇)遇到善会禅师,船子和尚终于发现了他要找的徒弟。
船子和尚为了让善会禅师开悟,师徒二人来到一条船上。船子问:“大德住什么寺?”善会答:“寺即不住,住即不似。”船子对这种不落两边的回答很满意,干脆不等善会开口,就将他打落水中。善会一连三次刚要开口,三次都被打落水中。在禅宗的教学风格上,这属于“截断众流”的做法,目的打破是非执着,超越一切情识见解。善会当下开悟。
船子和尚有一首著名的得法偈:“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描述了在皓月当空、清波粼粼的夜晚,寒江垂钓者悠然自得的情景。但该诗的用意决不在钓鱼,而在冷峻空灵的情景中证悟禅心。船子和尚的禅境从自然的生趣、生活的当下而来,这种“心法”对善会禅师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善会禅师不负师望,最后选择了在湖南的澧州夹山传法,将船子和尚的禅机进一步演绎,于是,夹山佛教迎来了一个辉煌的时代。
善会禅师:猿抱子归青嶂里,鸟衔花落碧岩前
善会禅师(805—881)生于广东观亭,九岁时在潭州(今长沙市)龙牙山剃度,二十岁受具足戒。他在船子和尚指点下开悟,卜居于人烟绝处的澧州夹山,降服山中周野人而名声远播。唐懿宗闻之,下旨敕建夹山寺。
善会禅师在夹山开堂讲法十多年。曾有僧问善会:“什么是夹山境?”答曰:“猿抱子归青嶂里,鸟衔花落碧岩前。”这二句偈语深入浅出,却蕴含着无限的禅机。其实,禅并不神秘,禅就在当下,禅就是平常心,就像那青障岭中母猿抱着儿子回归林里,又像碧岩泉上空的鸟儿衔花而落入水中,自然而蕴含生机。
善会禅师以温和的禅风著称于世,他从不谈玄说妙,只论当下开悟。他常以最平常不过的生活事例来开导学徒。如:“长舒两脚睡,无伪亦无真。”意思是说,人困了就得睡觉,但不能以此为妨碍,这就是最好修行。又如:“三年不吃饭,目前无饥人。”这是什么意思呢?普通人吃饭,都会计较吃得好或吃得不好,吃饱了或没吃饱,但真正的悟道者却是“终日吃饭,未曾咬着一粒米;终日穿衣,身上不挂一两丝”。
善会禅师留下了无数的法语,享誉丛林,特别是关于“夹山境”的二句诗偈,被广为传诵,形成禅门一大公案。
夹山善会禅师法系:禅传四代,不让五家
善会禅师在夹山开创了一代禅风,门下聚集了一大批禅门高弟,人才济济,使得当时澧州(常德)的夹山成为唐代著名的禅宗道场,与湖南朗州(常德)的德山、潭州(长沙)的沩山交相辉映。在善会禅师的门徒中,洛浦元安禅师、蟠龙可文、黄山月轮、青峰传楚等一批高僧大德脱颖而出,如繁星闪耀。据统计,从唐朝到宋朝,整个夹山法系所记录的60余名禅师,人人都怀有精湛的禅功和俊逸的诗才,演绎出风韵生动、绚丽多姿的夹山禅风,在中国禅宗史上影响既深且远。夹山善会(805—881)生活在公元9世纪中国禅宗的鼎盛期,与建立沩仰宗的灵佑(造字:衣+右)(771—853)、慧寂(807—883)、临济宗的义玄(?—867)、曹洞宗的良价(807—869)、本寂(840—901)大约在同时,从禅风和影响看,善会的禅系与当时著名的禅门“五家”相比,很难有高下之分。
夹山善会的法系如下:
上接:青原行思——石头希迁——药山惟俨——船子德诚
第一代:夹山善会。
第二代:洛浦元安、太原海湖、上蓝令超、郓州四禅、嘉州白水、逍遥怀中、蟠龙可文、天盖山幽禅师、黄山月轮、韶山寰普。
第三代(洛浦元安下出):乌鸦彦宾、青峰传楚、邓州中度、永安善静、洞溪戒定、京兆卧龙。
第三代(逍遥怀中下出):福清师巍、白云无休。
第三代(蟠龙可文下出):永安净悟、木平善道、陕州龙溪、崇德院志禅师。
第三代(黄山月轮下出):郢州桐泉。
第三代(韶山寰普下出):钦州密行、潭州文殊。
第四代(乌鸦彦宾下出):大安兴古、乌牙行朗。
第四代(青峰传楚下出):西川灵龛、紫阁端己、幽州传法、开山怀昼、净众归信、青峰清勉。
洛浦禅师:一片白云横谷口,几多归鸟尽迷巢
元安禅师是善会的大弟子,因住持澧州洛浦山(又称乐普山),故被尊为“洛浦禅师”。洛浦禅师继承夹山的法统,且兼数家之长,功夫高,气派大,善于启发人。
有人问洛浦禅师:“供养百千诸佛,不如供养一个无心道人。未审百千诸佛有何过?无心道人有何德?”答曰:“一片白云横谷口,几多归鸟尽迷巢。”大意是说,空中飞翔的鸟儿在遇到白云飘过山谷之时,谁会知道自己的归巢呢?人的修行就像鸟迷白云那样,容易被外境所限制。
又有人问洛浦禅师:“如何是本来事?”答曰:“一粒在荒田,不耘苗自秀。”意思是说,人的修行就像田中的庄稼,要顺其自然,不能拔苗助长。
洛浦禅师还有一句名言:“末后一句,始到牢关,锁断要津,不通凡圣。”这句话后来在禅门中被广泛引用。禅宗将人的修行分为三个阶段:初关、重关、牢关。牢关是最后一关,要过这一关,只有超越身心,达到既非凡夫也非圣人,也就是魔佛不到的境界,才算成功。
月轮禅师:不劳悬石镜,天晓自鸡鸣
黄山月轮是夹山善会的又一位著名弟子,祖籍福州福唐(今福建省福唐县),初在本地黄蘖山出家,受具戒后,最初拜谒三峰禅师,机缘不契。后来打听到夹山善会和尚,便前往问法。夹山问:“叫什么名字?”答曰:“月轮。”夹山划了一个圆的手势,问:“是这样子吗?”答曰:“哎呀,不是的。”夹山再问:“那是什么?”答曰:“师父见过月轮吗?”夹山认为时机已熟,就开导说:“像你这么说,谁还把你当禅师呢?”月轮禅师猛醒,原来自己被月轮这个名称束缚了!于是,拜夹山善会为师,服侍七年。后来,月轮禅师来到安徽黄山开法,自成一家,深受欢迎。
月轮禅师的说法很有夹山风范。他曾说:“从门入者,不是家珍;认影迷头,岂非大错。”意思是说,人性内在的珍宝不能从外境而得,就像他当年在善会那里执着于“月轮”这个名称,将虚幻当成真实,心由境转,当然就不能悟道了。有人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答曰:“梁殿不施功,魏邦绝心迹。”又问:“如何得见本来面目?”答曰:“不劳悬石镜,天晓自鸡鸣。”其实,无须造作,自然而然,人的“本来面目”就会呈现,此外,别无“祖师西来意”。
圆悟禅师:少年一段风流事,只许佳人独自知
夹山佛教在唐末五代可谓风光无限。北宋中期,禅门巨匠圆悟克勤应邀住持夹山寺,为夹山佛教再增添浓墨重彩。
圆悟克勤(1063-1135),俗姓骆,彭州崇宁(今四川省郫县)人。从小学习儒家经典,博闻强记。出家后行脚四方,遍访名师,终于在江苏金山寺的法演禅师那里找到悟道机缘。一天,法演禅师给一位前来参访的退休官员念了一首诗:“频呼小玉元无事,只要檀郎认得声。”大意是说,有一位名叫小艳的美人在闺房内知道其情人檀郎来找她,不好意思直接与檀郎说话,只得借机大声使唤丫环小玉,目的是要檀郎知道她在闺房里。禅法也是这样,言语并非禅的目的,而是让人懂得言外之意。可那位退休官员还以为是和尚跟他开玩笑呢!这时,圆悟克勤无意中听到了,正好看见一只大公鸡飞上栏杆,展翅而鸣,“这不正是声吗?”一下子就打破了他平生的疑惑,于是写了一首悟道偈:“金鸭香销锦绣帏,笙歌丛里醉扶归。少年一段风流事,只许佳人独自知。”圆悟克勤用男女私情比喻明心见性的“祖师西来意”,可谓深得禅法要领,成为是禅宗史上一段著名的公案。
北宋政和初年,圆悟克勤禅师辞去成都昭觉寺教职,出三峡南游,与寓居荆南的原丞相张商英居士探讨《华严经》要旨,深得赏识。通过张商英推荐,澧州知州特邀圆悟克勤住持灵泉禅院(夹山寺)。圆悟克勤对夹山非常欣赏,在升座仪式的说法中特地提到当年开山祖师善会的“夹山境”:“衔华鸟过,抱子猿归。”还有意将诗中“碧岩”二字题写在方丈匾额上,且在上堂说法中常以“碧岩”自称。圆悟克勤在夹山寺期间,为信徒讲述雪窦禅师的《颂古百则》,后由弟子集编成书,以“碧岩”为名,称《碧岩录》。这本书与六祖慧能的《坛经》并称“禅门双壁”,被誉为“宗门第一书”、“东方圣经”,夹山寺也因此更加著名。
《碧岩录》的价值
禅宗本来提倡“不立文字”,主张自性自度,反对教条主义。最初的文字禅,主要是指以记录古德悟道机缘为内容的“公案”,包括一些记录禅师说法开示的“语录”和记录禅宗法统及祖师传法机缘的“灯录”等。相传最早有临济宗汾阳善昭(947—1024)集古人语句100条,每条各用偈颂来陈述,称为《颂古百则》。继之,云门宗的雪窦重显(980—1052)也模仿汾阳善昭的做法,再作《颂古百则》。由于“颂古”本身的意蕴含蓄,不易理解,有些禅师认为有必要对之进行再解释。汾阳善昭曾尝试对公案进行“代别”,即是通过添加“代语”和“别语”,对公案作进一步的加工。代语是古人公案中只有问话,没有答语,作者便代古人回答。别语是古人公案中原有答话,作者另加一句别有含义的话。其目的是使公案的文字更加明确。
尽管如此,公案毕竟是古人悟道机缘中某些特殊场景和关键言辞的记载,意义隐晦不明,普通人对之如蚊子叮铁牛,无从下口。于是,又有了用偈颂对公案再进行解释的“颂古”,而颂古只是“绕路说禅”,即绕弯子表达禅理,并不点破,一般人仍然很难弄清其中的真意。这样,就有必要对公案和颂古再进行细密的解读和考证,在这方面最有影响的当推圆悟克勤的《碧岩录》。
《碧岩录》是圆悟克勤对雪窦重显的《颂古百则》的“评唱”,即点评唱诵。《碧岩录》的问世,标志着禅宗历史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即由讲公案、逗机锋的《灯录》、《语录》阶段,发展到注释公案、机锋的时代,标志着宋代文字禅的发展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