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湖南|新闻|城市|美食|时尚|旅游|汽车|同城

|注册

城市

湘西自治洲:守住非物质文化遗产瑰宝

来源:华声在线-湖南日报 2012-08-21 11:03:10
湘西永顺土家族摆手舞。武吉海 摄湘西永顺土家族摆手舞。武吉海 摄
国家级凤凰纸扎传承人聂方俊带儿子做龙虾骨架。武吉海 摄国家级凤凰纸扎传承人聂方俊带儿子做龙虾骨架。武吉海 摄

  记者 武吉海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精神的结晶,它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是中华文化宝库的一朵奇葩。在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传承,成为时代赋予文化建设的重大课题。这几年,我利用节假日回自治州搞民俗摄影的机会,就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问题,先后采访、接触了40多位传承人和宣传、文化、民族、旅游等部门的同志,听取他们的意见,结合平常的学习、调研、思考,形成了这个调查报告。

  自治州非遗资源丰富, 人文存量全省第一

  自治州是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富集的地区,民族文化根深叶茂。据2005年至2008年开展的普查,自治州现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涵盖10大门类,共计3200多项。已申报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4项,传承人18位;进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60项,传承人44位;进入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99项,传承人130位;进入县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641项,传承人437位。全州现有“中国民族文化之乡”20个,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19个。

  据湖南省政协与中南大学联合举办的市州“文化聚合力”调研,自治州以其丰厚的文化资源排在全省第二位(长沙第一)。其中自治州的人文存量全省第一,历史文化名人数量超过全省平均数的1.5倍,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是全省平均水平的4倍。2010年5月,文化部授予湘西“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牌子,成为全国设立的11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区之一。

  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复合性、神秘性、特异性、原真性等特点,涉及民间文学、传统音乐、舞蹈、戏曲、曲艺、手工技艺、杂技与竞技、传统美术、民俗等10大门类,不少是原生态的。如永顺的土家族茅古斯舞,以土家语演唱,反映了母系社会原始土著人的迁移、繁衍,生产、生活,被称为“人类戏剧的活化石”。龙山土家族的梯玛神歌、吉首苗族的椎牛祭祖、花垣苗族的绺巾舞,主祭司均用土家语、苗语祭唱,演技古朴,既有巫傩文化的神秘,又有民间留存的奇风异俗和原始宗教的图腾崇拜。土家织锦、苗族银饰等锻造技艺,则传承了土家族苗族文化的多彩和厚重。

  这些年,自治州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积极探索,结合发展民俗生态旅游,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列为文化建设的重点工作。2005年开始,州里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和申报工作;2006年6月,州人大常委会颁布实行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州政府出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管理暂行办法》,建立了国家、省、州、县四级名录项目保护体系;在加大宣传培训,深入开展民族文化活动,抢救非遗濒危项目,增加非遗保护投入,实行非遗工作目标管理等方面做了不少开创性工作。一是整合资源,启动非遗保护规划制定。委托吉首大学专家学者编制了《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二是结合文化体制改革,对濒危非遗项目建立传习所保护。三是州县扶植开展民族文化节庆活动,为传承人施展技艺搭建平台。四是引导融入旅游文化市场,走市场化的路子。

  保护传承形势严峻, 不少非遗濒临消失

  调查中,不少领导、专家和传承人反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面临被时尚文化侵蚀的危险。有些进入了保护名录的项目,没有管用措施的扶持引导,同样难以传承下去。如以土家语作传承媒介的祭祀舞蹈,现在全州能说地道土家语的不足8000人,越往后原真性的传承就越困难;酉水船工号子和土家族挖土锣鼓歌,由于行船闯滩和集体劳动条件的变化,也日渐萎缩。

  不少传承人年事渐高,生计困难,后继乏人。传承人普遍年龄偏高,超过70岁的接近半数,苗族武术传承人石仕贞已是92岁高龄。要他们开展传承活动有一定困难,特别是一旦生病或辞世,将会产生无法弥补的损失。除部分在事业单位工作或退休的传承人生计较好外,大多在农村生活的传承人生活困难,传承有心无力。永顺县文广新局局长胡庭民认为,非遗传承多靠口传心授,政府应鼓励传承人带徒传艺,而前提是传承人与学徒要有经济收入,能生活下去。湘西木雕、塔卧石雕、王村竹编等技艺,原来师徒都有积极性,师傅带徒3年做工有帮手,不用付工钱,徒弟学3年终身有门手艺。现在,农村年轻人外出打工,一些传承人的子女都不学这个。泸溪凿花、乾州春会、湘西苗绣等手工艺,由于作品销路有限和学艺人员减少,传承面临断代危险。

  保护经费紧缺,难以维持正常运转。非遗保护经费主要有三笔。一是州县政府拨的工作经费和活动补助经费,主要用于普查、申报非遗项目,补助民族文化节庆和创作演出活动。州财政一年列了120万元非遗保护资金,另加一些专项拨款。二是各级政府发给传承人的补助。国家级传承人中央财政每年补1万元,省级传承人省财政一年补2000至3000元,州级传承人州财政一年补1000元,县级传承人县财政一般补200元左右。三是中央和省财政拨的项目经费。国家每年扶2至3个国家级名录项目,每个少的15万元,多的100万元;省里给省级名录项目每个补助6至12万元,一年补助3至7个。文化部门的同志普遍反映,这几年对非遗保护工作的经费投入增加较多,但仍不够用,特别是基层非遗传承经费缺乏,要保持正常运转还须加大力度。

  非遗保护队伍不齐,保护缺乏系统长效政策措施支撑。由于非遗保护工作起步较迟,缺乏整体规划和系统部署。一些县市存在重申报轻保护的倾向,采取临时应急措施多一些。从机构设置看,省里没有单独设立非遗保护中心,工作放在社文处,与加强这项工作不相适应。

  推动保护利用,不留历史遗憾

  在听取非遗保护意见时,不少同志谈到,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国家、地方、企业和民间的经济实力已大为增强,非遗保护应该摆上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各级政府应抓住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建设文化强国、文化强省的历史机遇,抓紧非遗保护利用,不留历史遗憾。

  支持湘西编制实施“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和详规,加大核心区的保护力度。总体规划已由吉首大学牵头编制完成,详规将于今年下半年编制。同时,支持州里加快推进凤凰古城、老司城申遗工作,启动里耶、芙蓉镇、山江、吕洞山等核心区非遗示范点的建设。

  重视传承人的解困和扶持,鼓励传承人带徒传艺。龙山土家族梯玛神歌传承人彭继龙现长年在张家界参加商业表演养家糊口,吉首苗族民歌传承人陈千钧也准备离开村里到乾州古城唱歌挣钱。有些生计无着的农村传承人靠子女赡养,生活更困难些。活态传承是保护非遗的主要方式。一些同志建议,解决传承人的实际问题,分级负责适当增加省、州、县级传承人的补贴。同时,将农村年岁大的传承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在传承人参加新农合方面增加补助。对有市场的还可在小额贷款、经营场地、税收减免等方面给予扶持。建立国家级和省级传承人的动态管理和递补制度,对濒危非遗项目传习所给予补助,鼓励传承人将技艺传承作为一种职业。不仅保护好现有的,还要培养接替人选。

  扶持民俗文化节庆活动,营造好的传承平台和保护氛围。州财政局局长何益群建议,财政适当扶持县、乡、村举办民俗文化和节庆活动,可以将扶持开展民俗文化活动与保护古村落古民居、发展民俗文化旅游结合起来。有广大群众参与,传承人的积极性可以充分调动起来,非遗保护就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对有市场、有收益的非遗项目,尽量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融入产业化。如酒、茶、银器等制造技艺和土家织锦、打花带、木雕、石雕、竹编等传统手工技艺,作产业发展有较大空间;歌舞、戏剧、曲艺表演等观赏性强的,则可以与旅游产业发展结合起来规划,政府出台优惠政策,促成向商品化、产业化转化。

  加强宣传培训,推动保护机构和队伍建设。开展非遗保护的系列宣传,增进全社会对非遗保护的认同。依托文化馆、文化站、传习所、学校开展办班培训。推广龙山县靛房镇学校开展土家文化传承教育的做法,推动非遗文化进校园。

分享到: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