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土风歌舞与民俗风物

  1、毛古斯

  “毛古斯”系土家语,大意是浑身长毛的打猎人。有舞蹈活化石之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毛古斯”的人数10至20人不等,一人身着土家族服饰,饰老毛古斯(土家语叫“巴普”),他代表土家族先祖,由他主持祭祖和表演活动,其余为小“毛古斯”,代表子孙后代。他们都身披稻草扎成的草衣,赤着双脚,面部用稻草扎成的帽子遮住,头上用稻草和棕树叶拧成冲天而竖的单数草辫,四个单辫的是牛的扮演者。“毛古斯”的扮演者们事先装扮好,在摆手舞场不远的树林中等待,摆手舞跳到一定的时候,他们轰然入场,摆手舞立即停止,为之让场,说是“祖先爷”来了。“毛古斯”的表演内容以反映古代土家族先民的生产、生活为主,其程序分为“扫堂”(意为扫除一切瘟疫鬼怪,使后代平安)、“祭祖”、“祭五谷神”、“示雄”(表现全家族人的生存和繁衍)、“析求万事如意”等几个大段落,每个段落中细节繁多,如祝万事如意的表演中,有打露水、修山、打铁、犁田、播种、收获、打粑粑、迎新娘等等。“茅古斯”的表演者模拟上古人古朴粗犷的动作,讲土家语,唱土家歌,融歌、舞、话为一体。表演地有永顺县双凤村等。

  2、苗族鼓舞

  苗族鼓舞,击鼓为舞,是苗族男女老少最喜爱的艺术形式。分女子单人鼓舞、男子单人鼓舞、女子双人鼓舞、男子双从鼓舞、猴儿鼓舞等。伴奏者以鼓捧击打鼓边,表 演者以鼓捧或徒手击鼓面,节奏可慢可快,情绪激越时,鼓边与鼓点急促有力,气氛十分热烈。男子鼓舞英武娇健,粗犷有力,动作有“收割打谷”、“大鹏展翅”、“猛虎下山”等。女子鼓舞传统动作有“美女梳头”、“纺纱织布”、“挑花织带”等,文雅平稳,灵巧秀丽。表演地以凤凰县、花垣县、吉首市等。

  3、土家族打溜子

  为土家族极有特色的打击乐。以双钹、马锣、大锣组成、若加进唢呐便称五子家伙。每逢年节、喜庆、婚嫁,溜子打得铿锵响亮,热闹非凡。打溜子现存传统曲牌近百个,如“鸡婆屙蛋”、“八哥洗澡”、“锂鱼漂滩”、“牛擦痒”、“蛤蟆闹塘”、“慢纺车”、“瞎子闹街”等。以双钹的亮、闷、揉、挤、磕等特殊打法绘声绘神,惟妙惟肖。既明快热烈,又恢谐风趣。新中国成立后,打溜子搬上了舞台,多次在国内少数民族文艺汇演中获奖。95年赴美国演出,轰动纽约,现以成为中外旅游者来湘西旅游必不可少观看的风土人情曲目。表演地以永顺县、龙山县等地为主。

  4、苗歌

  苗族人最喜唱歌,以苗歌传情表意。一首喜歌令你心情舒畅;一首苦歌令你唏嘘垂泪;一首情歌则令人如醉如痴。苗歌旋律独特,节奏自由,装饰音多滑音,别有韵味。苗歌分“韶唔”(高肠、“韶萨” (平腔)两类。高腔高亢激昂,优美动听;平腔悠扬悦耳,婉围流畅。

  像这类独具湘西特色的歌舞还有很多,均被列为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泸溪的辰河高腔、龙山、永顺等县的土家族梯玛歌、保靖的酉水船工号子、龙山的土家族咚咚喹、花垣的苗族古歌、凤凰的文武茶灯、唢呐等。

  5、宗教风俗

  1、椎牛

  “椎牛”俗称“吃牛”,为湘西苗族最隆重、最盛大的祭祖祀典。椎牛为苗族人民的传统习俗。事前,主人须选购一头四膀有旋,耳、眼、鼻、口、角俱完整美观的上好水牯牛。届时,在宽坪中竖一根涂以五彩的龙凤花柱,以麻绳穿牛鼻,系上篾圈套于花柱上。经给牛喂水,巫师绕柱三圈,将梭标传至舅家(称后辈亲)年青人手中时,即在震天动地的锣鼓声中开始杀水牛,年轻人追杀不止,牛绕柱旋跑。最后,牛伤口喷血,倒地而死。接着分割牛肉。

  2、苗族接龙

  苗族接龙舞源于苗族“接龙”宗 教祭祀仪式,是苗族人民世代相传的一种舞蹈表演。接龙舞接龙时每家主人一妇女装饰焕然一新,人数众多,鱼贯而行,蜿蜒如龙,优美壮观。苗族接龙舞动作优美、生动别致,基本步伐多用半圆步行走,似游龙蜿蜒,线条流畅。接到龙后,情绪热情奔放,舞者撑开了青布伞,伞伞相接,起伏旋伞,队形变化似龙腾欢跃,有 如活龙驾雾之感。伞立起来,表示龙来必有雨,风调雨顺。伞横持于左右侧旋动,似贤龙向主户家游去,势不可阻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