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湖南

宁乡:打造长株潭都市区璀璨明珠

来源:宁乡县人民政府网站 2012-04-23 09:06:23

  核心提示   

    省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的《湖南省“十二五”环长株潭城市群发展规划》中披露:“十二五”期间,环长株潭城市群将形成以长沙为中心的长株潭都市区,外围分别发展常德、岳阳、衡阳、娄底4个次级城市圈(带)。其中,长株潭都市区的区域范围除长沙、株洲、湘潭主城区外,望城区、长沙县、浏阳市、宁乡县及益阳市中心城区均被纳入其中,望城、宁乡、浏阳被定位为地方特色鲜明的都市区产业基地。    宁乡将如何抢抓机遇,乘势而上,迅速融入长株潭都市区,打造特色鲜明的都市区产业基地?

  近日记者深入县发改、规划、城建、工业、农业、旅游等相关部门采访时获悉,目前我县已经全方位明确了融入长株潭都市圈路径,今后五年将大步跨越融城,全力将宁乡打造成长株潭都市区内一颗璀璨的明珠。

  全力挥师东进融城

  “县委、县政府高瞻远瞩,明确了东进融城是宁乡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发展的战略主攻方向;‘打造省会次中心、构建幸福新宁乡’是宁乡未来发展总定位;现代中等宜居山水洲城是‘十二五’时期县城定位。”县发改局局长蒋鹏海介绍。

  据悉,“十二五”期间,我县将全力融入长沙、对接长沙。以交通为先导,加强融城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拓宽融城通道,突出东西互连,南北互通,全力构筑立体式现代交通网络,实现无缝融合长沙。全面拓宽宁乡和“3+5”城市群的交通网络,对接市政设施;加快构建和对接新一代大容量、高速率主干信息传输网络,实现与大长沙市场、信息一体化。

  构建三级融城格局。第一级融城区,即主体板块、东南板块及玉煤大道沿线乡镇。争取在“十二五”期间,打造成省会新城区;第二级融城区,即中部板块。“十二五”期间,打造成湖南和长沙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和长株潭城市群重要的农产品供应基地,未来逐步成为大长沙发展的新空间。第三级融城区,即西部板块。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建设大长沙的生态屏障和长株潭城市群的休闲花园。

  全面参与省会和长株潭战略分工与协作。打造河西交通枢纽中心。充分利用现有、在建和规划拟建的高速公路、铁路、高铁、城际轻轨、地铁、市政大道和国、省、市道路,加速打通快速通往湘中、湘西、湘西南、湘西北和环洞庭湖通道,加速规划和建设区域内交通网络,建设区域性交通枢纽中心。努力打造长株潭辐射湘江以西省域主平台。优化主城区布局。在坚定不移推进东进主攻方向的优先原则下,推进“西改、南联、北拓”的城市扩张方略。加快城区内改提质步伐。到2015年,中心城区人口50万人,建成区面积60平方公里。加快构建“一带两片七组团”的空间结构:一带即沩水风光带,构建城市生态休闲胜地;两片即玉潭片区和金洲新城片区;七组团即老城综合服务区、滨江新城高端综合区、玉潭新城综合区、金洲湖休闲生活区、白马新城综合区、经开区工业新城和金洲新区工业新城。

  打造特色工业基地

  未来五年,我县将按照布局更加合理、结构更加优化、特色更加鲜明的要求,逐步完善和优化全县工业布局,做大做强主导产业,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将我县打造成中部地区具有影响力的县域工业样本。

  县工信局局长刘建斌告诉记者,今后五年,我县将发挥区位、交通和空间优势,重点打造"两区四园五小区"工业发展平台,在做大做强做优国家级宁乡经济技术开发区、金洲新区两大主体园区的基础上,加快规划建设玉煤中小企业园、老粮仓珠宝产业园等四个特色园区,支持煤炭坝、大成桥等乡镇建设错位发展的工业小区。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县形成30公里长的新型工业化走廊,园区规划控制面积达到200平方公里,进一步增强发展工业的承载能力,力争到2015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到3000亿元,规模工业产值达到2700亿元,实现工业税收75亿元,打造一个千亿产业集群(先进装备制造),两个五百亿产业集群(食品、新材料),培育1家产值过300亿元企业、3家产值过100亿元企业、10家产值过50亿元企业、50家产值过10亿元企业,新增国际级品牌30个以上,培养上市公司8家以上,初步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品质优良的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

  建设城市圈米袋子

  未来五年,我县将瞄准长株潭城市群生产生活物资消耗和产业配套需求市场,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

  县农办主任饶鹤舜介绍,我县将着力壮大都市近郊农业产业。全力建设省会及“长株潭”城市圈的米袋子、菜园子、果盘子和休闲花园。加速建设高品质、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精细农产品生产基地,大力发展蔬菜、特种水产、优质畜禽、花卉和名优水果等精细农产品。紧密依托城市技术、资金、人流密集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流通业,建设区域性农产品贸易中心和物流中心。加快发展以广场绿地、园林景观、楼宇居室美化等为主要内容的景观农业和会展农业。大力发展休闲观光生态农业。着力建设一批高品位的生态休闲度假山庄(村)、高端乡村会议中心,满足城市居民的商务、休闲、农事体验、度假等需求,实现农民持续增收和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有机统一。注重特色发展,注重农旅结合,构建城乡互动的生态休闲农业新模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