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美国《时代》周刊在其所评选的“亚洲之星”中,将北京的钟鼓楼地区列为“消失前最值得一看的地方”。当然,钟楼和鼓楼两座建筑物断然是不会消失的,《时代》周刊所指的,是与钟鼓楼在肌理和精神上早已融为一体的那片历史街区。
这是一块以钟鼓楼广场为中心的社区,北至钟楼北侧的豆腐池胡同,南至鼓楼东西大街,东西以纵向并行的钟楼湾胡同为主要街道。这里遍布着数十户院落,大小相似,保存状况参差不齐,历史信息各有特色。对《时代》周刊的编辑来说,钟鼓楼广场特别能够满足西方知识界普遍流行的一种东方想象:古典主义色彩的时间意识,象征皇权的空间地理,传统韵味深厚的民居体系。这三个元素都在钟鼓楼广场地区得以体现。而它的“即将消失”,则令这片区域充满了命运感。
《时代》的忧虑最终得到了证实,2012年12月12日,北京市东城区政府下发“关于钟鼓楼广场恢复整治项目范围内的房屋征收的通知”,与补偿方案一起张贴在钟鼓楼周边的胡同院墙外,这意味着钟鼓楼广场恢复整治项目正式启动。对文物工作者来说,这则是一个令他们不那么开心的消息。脆弱的北京城,任何一个这样的消息,都足以带来巨大的阵痛。
钟鼓楼始建于元朝,至今已经有700多年的历史。钟鼓楼是当时的报时中心,老北京人至今对“晨钟暮鼓”津津乐道。钟鼓楼及周边的胡同、院落,作为京城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早已深入人心。得知拆迁的决定后,各界反应不一,很多80后甚至90后的北京年轻人都发出了“真正的北京已经消失”的感叹;而对于居住在这里的百姓来说,单纯的怀旧显然不能抵挡住“生活得更好”所带来的诱惑。如果能换来一个窗明几净的公寓,谁又会愿意挤守在条件艰苦的大杂院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