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湖南|新闻|城市|美食|时尚|旅游|汽车|同城|惠购|站点导航|世界杯

|邮箱|注册

新浪湖南

新浪湖南> 旅游>旅游资讯>正文

长沙文艺新村探古:曾经的缩微版三角花园(图)

来源:潇湘晨报2012年8月22日【评论0条】字号:T|T


2012年8月18日,文艺新村社区,一位居民在阳台晾衣服,窗外绿荫环绕。图/张松2012年8月18日,文艺新村社区,一位居民在阳台晾衣服,窗外绿荫环绕。图/张松
仲华 69岁,长沙人,业余“歌吼”者,在桐油灯密布的山区吃了近40年粉笔灰。仲华 69岁,长沙人,业余“歌吼”者,在桐油灯密布的山区吃了近40年粉笔灰。

  长沙浏阳门下有条粤汉铁路(1900年7月动工,1936年9月建成),1910年,铁路上建了个浏城桥,从那时起直到上世纪90年代桥被拆除,浏城桥附近的道路是这样的:向东下桥,是一段很陡的坡路,路口是四条路的会合处,向东是文艺路,东南向是复兴街,向南是识字岭,向北是韭菜园,其中文艺路和复兴街之间的区域叫“黄泥坑子”。顾名思义,黄泥坑子与泥有关,挖黄泥的,做黄泥球的,卖黄泥的,做泥砖的,烧泥砖窑的,“泥腿子”们都聚集在此,住的也是黄泥糊的窝棚。

  这黄泥坑子本是长沙城外的殡葬之地,古墓成群。延至解放初期,这里还出土了大量战国至唐宋的陶器和铜器。时至今日,仍有人对“黄泥坑古墓”念念不忘,常来追寻。这大概解释了长沙的古玩市场为什么会在与韭菜园相连的清水塘的缘由吧。

  黄泥坑子的黄泥质地好,有人干起了烧砖的行当。这里的砖窑不是“窑”,而是“桶”,即把干砖坯一层一层交错码成一个大圆柱形的“桶”,一般高约3丈、直径2丈。“桶”内砖坯间预埋煤饼等燃烧物,“桶”外加箍。烧一“桶”就是上万块砖。当年修建浏城桥,就地取材,黄泥坑子功不可没。单说那火车穿过桥洞带来的震动,总有数亿次之多,如果几十万块桥砖中有一块“豆腐渣”,早就“桥垮垮”了。

  黄泥坑子与浏城桥的交叉路口是一块平地,中间有块三角形的绿地,面积不过二十平米,栽了一些花草,被戏称为“三角花园”。黄泥坑人是“乡下人”,见城内中山路百货陈列馆(即中山路百货商店)前有一个大花园叫“三角花园”,城里人拥有的,“乡下人”不妨也享受一番,所以也称这个小花园为“三角花园”。这里曾是小吃中心,糖油粑粑、臭豆腐、刮凉粉、葱油粑粑等,应有尽有。每天早晨,卖的买的边走边吃的,穿梭不断,熙熙攘攘,那场景比南门口的小吃街还要热闹。

  在“三角花园”的西南角有一个“周记冷作坊”,专修铝锅铝壶什么的。在穿衣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年代,炊具也是“新三年,旧三年,修修补补又三年”。我家的铝水壶就换过两次壶底,用了上十年。这“周记”老板,为人厚道,手艺精湛,因此生意兴隆。店门口三四个人一起修锅时,总是分轻重缓急,敲打出一定节奏,像街边的山寨乐队,和从桥下欢畅而过的火车,共同演奏着“火车奏鸣曲”。

  浏阳人刘氏,在“三角花园”的西头开了一家小店,专卖土鸡鸭鹅,门前藕煤炉上架口大铝水锅,旁边竖块纸牌子,上书“立等修鸭”。只见他提着放了血的鸭头,将鸭身浸入水锅中,先旋转几圈,又上下浮沉几次,再抓住鸭脚,把鸭头鸭颈泡在水里打两个转,一个呼啦圈似的把鸭提出,然后放在一块木板上,左手执头,右手像在搓衣板上搓衣似的煺毛,不一会儿,鸭身就光溜溜的,再握住鸭颈上下一捋,旋即将鸭抛入清水盆里掸两下提出,一只全身光滑的鸭就像变魔术般出现在眼前。人们惊叹之余细探之,竟然找不出一根毛桩。于是,刘老板的绝活不胫而走,生意也格外兴隆。

  “三角花园”的周边是“飞行”集市,近郊菜农挑来的原生态的菜深受市民青睐。记得黄芽白仅2分钱一斤,还任由娭毑们掰壳,有时被掰得只剩下一点菜心,白嫩嫩水晶晶的一小蔸,观者于心不忍,卖者却熟视无睹。到五十年代后期,随着“阶级斗争”的升级,这集市和“三角花园”也就“寿终正寝”了。

  与此同期,湘雅二医院光临黄泥坑子,我家也随之搬来,住在一个泥棚内。湘雅二医院“占领”开发了南元宫巷附近的地域,黄泥坑子被挤压在大约一平方公里的地段内“苟延残喘”。随后的20年间,那些泥窝棚逐渐消亡,黄泥坑子于1979年蜕变成了文艺新村。

  在长沙,黄泥坑子无人不晓,但若问文艺新村,可能知之不多。其实,文艺新村就是改造后的黄泥坑子。文艺新村1栋的正对面,是省人民政府的后门。省府工作人员下班后多从后门出来,沿黄泥坑巷、南元宫巷至梓园路宿舍。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全省最早建立的省直属幼儿园(“省二幼”)就建在偏僻的黄泥坑巷一号。

  文艺新村的跨越式发展,是从1979年开始的。首先是拆除了“村内”所有的泥棚,用三年时间,修建了22栋5-6层排列有序间隔适当的住宅楼,解决了“棚民”们“有所居”的问题。这住宅楼据说在当时是“一流”的,每栋楼有东西两个门,每层又有东西两个总门,门内有两个套间。与现在绝大多数一门关总的“单门独户”不同之处,就是“单门二户”。从历史实践来看,这种户型对增强邻里之间的沟通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家住文艺新村4栋的70多岁的谭大爹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老工人,与黄泥坑子结缘70年,退休后忙于社区服务,总是乐呵呵地说,“咯黄泥坑子硬是好”。人们明白他的意思,除了社区优美和谐外,就是他的半小时散步圈内囊括了长沙最繁华的景点,如步行街,湘江风光带,摩天轮,火车站等。

  紧靠文艺新村的文艺路也有着跟黄泥坑子一样丢失“领土”的际遇。文艺路原是长沙通往浏阳的驿道的起始段,这条驿道从浏阳门出老城,下浏城桥,东行经乔庄巷穿过韶山路,再经杨家山至东屯渡去浏阳。由于这条走车马的小道旁,有一所民国时期著名的学校——文艺书院〔著名教育家曹典球(1877-1966)1923年创办,大约在袁家岭附近的长沙市六中的位置〕,后来这条路扩建发展成街道时,浏城桥岔路口至韶山北路的一段路遂被命名为文艺路,全长约一公里,曾是一条繁华热闹的街道。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长沙建芙蓉路,拆除浏城桥,拉通解放路时,文艺路便被解放中路活生生地“占领”了最繁华的地段,仅抛下从乔庄巷至韶山北路冷落的一小段,静静地躺在那里“延续历史”。

  文艺路虽有名,文艺路派出所却很难找。它深藏在与黄泥坑巷相连的另一条更窄更深的小巷(叫上宜园)内,高低不平的坡路,旧式陈旧的小院,笨重的大门,一不留神就会晃过。现在,“省二幼”的地盘被湘雅二医院征收,修建了矗天入云的高楼。文艺路派出所也走出“深闺”,在黄泥坑巷21号建起了有点模样有点现代气息的办公楼。

  道路和建筑的变迁,在文艺新村看来,虽然有点“惺惺惜惺惺”,但它也只能像省府后门站岗的哨兵一样,直愣愣地“盯”着,无言,无奈。

  地质构造:浏阳河与湘江的第四纪冲积层,250万年前到现在。

  城市区划:长沙市芙蓉区文艺路街道文艺新村社区。

  生活方便指数:五颗星。衣食所需,近在咫尺;出行方便,四通八达。育华小学,地质中学,长沙市12中都在10分钟步行圈内。

  最有特点的一个人:何善宝,男,60多岁,家住文艺新村20栋。人称“何瞎子”,虽瞎了一只眼睛,儿子多年瘫痪在床,老伴无工作,却难见他的愁容。

  最醒目的一个地标:地处黄泥坑巷1号的湘雅二医院综合大楼,有25层,近100米高。

  最值得推荐的一处流连地:不用说,当数浏城桥高架立交桥,观赏街景的最佳处。

  最值得推荐的一个好吃处:文艺新村16栋的赵记口味店,特色口味虾鸡牛蛙桂鱼等,香甜脆辣,爽口得很。

精彩推荐更多>>

相关报道

发表评论

新浪简介|新浪湖南简介|广告服务|商务合作|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产品答疑|网上举报中心|互联网辟谣平台|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