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这是一个“粗放的、不讲究的”瓷窑,烧完后有大量的废品丢弃,它的影响范围、市场地集中在湘南
后来陆续发现的窑口散布于衡山与衡东交界的湘江两岸和湘江支流洣水沿岸,除此之外,在邵阳、长沙还有衡山窑特点的窑口存在。周世荣推断,衡山窑的影响范围、市场地集中在湘南,运输主要靠湘江及其支流。窑址沿湘江两岸分布,除了制泥胎等取水方便外,更重要的,也是基于交通原因。但目前没有证据表明衡山窑有类似长沙窑北过洞庭、沿长江、到海外的外销路线,只能说它是服务于周边地区的地方性窑系。
与长沙窑相像的是,衡山窑的客户也是中低层次的普通消费者。周世荣称考古发掘中发现最多的是古代普通居民家中常见的茶碗和香炉,而保留较多贵重物品的墓葬内却很少发现衡山窑的瓷器。衡山窑采取这种中低档产品路线的原因也与长沙窑类似,它们所处地区的胎土质量不好,烧制后的瓷器都是一身的瓦灰色,跟景德镇瓷器那种洁白晶莹的样子无法相比,古代的上层人士不喜欢这种稍显土气的色调,衡山窑就只能面向下层人士了。
只是,与长沙窑和国内其它窑相比,衡山窑显得更为粗放。周世荣特别提到衡山窑不使用一种叫匣钵的烧窑工具。在稍微精细的瓷窑中,都会在烧制时将瓷器放在耐火材料制成的匣钵内,这样可防止瓷器变形。但衡山窑的工人只是把瓷器放在一些支珠或垫托上,有时甚至是瓷器大小相套,就这样烧制了。周世荣认为这是“很粗放的、不讲究的”,他形容这样烧制出现的场景是:高温之下很多瓷器倾倒、黏结在一起,烧完后有大量的废品丢弃。因此,衡山窑完全靠粗制的、数量极多的中低档产品取得市场。
更多的还原现在还无法实现,除窑址外,后来的考古在衡山窑发现了挖泥坑,但始终未见制瓷工场及工人的生活场所,也因此,周世荣不能推断衡山窑的规模。今天的我们,无法想象当时这里是一片什么样的场地,有多少工人,又是什么样的居住条件。
在衡山窑中还发现窑址最下层跟衡山窑特点明显不同,那是属于另外一个窑系——衡阳窑。我们称某个土堆属衡山窑的窑口,在考古学家看来,那其实是两个窑系,他们也正是依此推断衡山窑的年代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