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新建永久性大型场馆,许多场馆是临时性建筑,大量使用现有场馆设施,伦敦为世界带来一场“节俭”奥运。
“奥运遗产”、“可持续性”成为伦敦奥运会引以为自豪的成就。节俭,固然成为一种褒奖,但节俭的背后,却充斥着“粗糙”、“抠门”等评价。节俭之外,伦敦奥运会上各种瑕疵、纰漏、乌龙、误判,也堪称历届之最。本报记者王勇 伦敦报道
场地 主攻伦敦东区,这是个扶贫工程
奥运遗产是2005年伦敦申办奥运获胜的关键。“伦敦奥组委做奥运申办准备工作时,大家一致同意,利用奥运会振兴东伦敦地区,并视其为主要的奥运遗产,”负责伦敦奥运申办工作中经济事务的时任副市长罗思义说,“东伦敦是伦敦市最贫穷的地区,伦敦西部地区已经很发达,也有如温布利球场之类的一流体育设施。”
“申办奥运会时,除了体育,还有个重要的出发点是经济效益,”罗思义说,“奥运会结束后,奥林匹克公园将大部分保留。因此,以前没有大型公园的东伦敦地区也拥有了大型公园。”
奥运场馆的建设和周边地区的开发,至少把东伦敦地区发展水平提高了五十年。奥林匹克公园、奥运村及周边新修的商场等设施,改善了贫穷的东伦敦人的生活。
伦敦市长约翰逊对东伦敦地区的发展颇为自豪。他说:“这是伦敦和其他奥运主办城市最大的不同。奥林匹克公园以后还将是人们乐意再次光临的地方。”
约翰逊甚至认为,伦敦除了能把奥运经验传授给下届主办城市里约热内卢,还能够传递一些物质的东西,“我们有许多临时性场馆拆掉以后可以卖给里约热内卢,价格绝对公道。”
设施 14个新建馆,8个是“临时工”
伦敦在承办奥运会时,严格分析了现有的场馆设施现状,然后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场馆建设。重新建设大型的永久性场馆,不是伦敦的选择。伦敦奥运会也被认为是史上第一届“临时奥运会”。
34个比赛场馆中,只有14个新建体育馆,其中有8个临时场馆。当然,过于节俭的后果,是赛事运行和服务屡遭各国运动员和媒体诟病。如奥运村招待运动员的床只有1.73米长。别说篮球运动员,就连一般运动员也睡不下。再比如,在8月6日凌晨进行的男子百米比赛发枪前,竟然有一名醉汉向跑道上扔了一个酒瓶,险些击中正在比赛的运动员。
“我们是从实际需求出发寻找解决方案。奥运会建立临时性场馆,以前从没有人这么做过,我们甚至准备出口这些技术。”伦敦奥组委“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主席麦卡斯似乎只看到节俭带来的好的一面。
遗产 一部分成为公共设施
伦敦奥运会留给东伦敦居民的,是一个叫做“伊丽莎白女王奥林匹克公园”的大型公共设施以及与这些设施良性互动的社区。而运动员居住的奥运村,一半房屋将作为保障房向穷人开放,另外一半将用作商业开发。
按照伦敦的规划,这里将出现新的学校、医院和商业区域,奥运会让曾经的贫民区变身现代城市社区。而那些新建的临时性场馆则被拆除,一些地方恢复原貌,一些地方则成为新的运动场地和公园。
在麦卡斯看来,东伦敦地区可能成为伦敦的一个新中心区域,新的人员聚集地。艺术和高科技是奥运会后东伦敦振兴的关键词。“奥运建设带来了新的连接市区的轨道交通,推动了东伦敦地区的新兴技术行业发展和创业型企业的繁荣。”他说。
伦敦奥组委四年前就已经制定“奥运遗产”计划,伦敦“奥运遗产开发公司”也在三年前成立,全面负责奥运设施及周边区域的开发。
“我们已经组建了由建筑师、城市规划师、经济专家等专业人士组成的管理团队,全面负责奥运遗留场馆的再开发,”专职负责场馆再开发的“奥运遗产开发公司”场馆管理总监斯德尔特说,“实际上奥运会的八处设施已经有六处外包出去,找到了运营商,这些设施包括奥运村、水上中心等。新闻及广播中心和主场馆伦敦碗正在找接手的运营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