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寒风凛冽、冷雨飘洒的季节,热热闹闹的农贸市场、干净整洁的社区环境、方便快捷的“15分钟生活圈”……给市民带来冬日的温暖。芙蓉区“一圈两场三道”建设开展得如火如荼。
新建“五校一园”,新增学位7000余个;建成全省首个果蔬垃圾处理站,有效助推生活垃圾分类;车站北路等人行道建设中,打造集交通标牌、路灯、交通摄像头、天网“四杆合一”的“智慧灯杆”……为了让老百姓生活得更加美好、更加便捷、更加安全,今明两年内,芙蓉区将打造19个以街道为基础的15分钟生活圈,建设停车场25个,新(改)建农贸市场15处。
2018年全区17个“15分钟生活圈”46个项目已完成38个项目,总体进度93%;新增公共停车位2750个,新增配建停车位5124个,完成率100%……市民幸福感和获得感正稳步提升,一幅充满人情味的生活图景正在芙蓉大地徐徐展开。
“网红”农贸市场 浓浓港式时髦味
芙蓉区的上东辛顿农贸市场,从外观看去,还以为是个茶餐厅。走进去才发现,整墙白色的小块瓷砖、青灰相间的方块地砖,加上明亮的灯光、鲜艳的指示牌、黑白配色的整洁柜台,仿佛真的走进了自选餐厅,而非传统印象中的菜市场。
整个农贸市场分为11个区域,有豆制品区、卤味区、特产区、干货区、冻货区、水果区等8个干区,有水产品、海鲜和家禽3个区域为湿区,还配有独立的食品安全快速检测室。市场不仅进行了干湿分离,生食和熟食也进行了分区。
市场实现智能化管理,每一个摊位上都配备有一个电子溯源称,市民何时、何地、购买了何物,买了多少,电子秤上的数据都会传输到后台得以保存下来,得以溯源。
这个1064平方米的农贸市场虽然不大,但区域划分清楚,装修别致新颖,具有浓浓的港式时髦味道,成为受市民和网友追捧的“网红农贸市场”。
向地下要空间 智能停车场解决市民“停车难”
古香古色的芙蓉区都正街历史文化街区有着浓郁的长沙乡土气息,吸引不少市民游客前往。然而,这里地处中心城区,周边没有大型配套停车场建设,“停车难”成为一大突出问题。
中心城区空闲地块少,如何新增停车位?都正街智能地下停车场建设项目正在给出答案——该停车场的主体结构施工将于本月底完成,明年5月底将完成智能停车设备调试进入试运行。届时,停车场塔库会智能化运行,车主可自主刷卡停车、取车。
“都正街地下停车场将建成我国目前最深的地下停车场,塔库有40米深,共有20层,预计投资约8000万元。”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停车场占地面积只有1700多平方米,若按照普通的停车场建设办法,这里最多只能设置30个停车位。但该停车场向地下要空间,可设计泊车位170个,而且不占用地面空间。
“项目上方将还原詹王宫及城隍庙旧址,原詹王宫为清朝咸丰十年所建,现存詹王宫老墙。”该负责人介绍,都正街地下停车场将成为全国领先、湖南首座深基坑全智能停车场,其投入使用可有效缓解周边民众及游客的停车配套问题。
“建了这个停车场,我们自己不用担心没地方停车,来玩的游客也不用担心了。”都正街一门店老板陈女士说,解决了停车难问题,都正街的游客必定会越来越多。
历史步道串起老长沙记忆
为加快提升最后一公里步行体验,《芙蓉区“一圈两场三道”建设两年行动计划》提出,两年内,芙蓉区将新(改)建人行道58.62公里,改建自行车道99.1公里,打造历史步道46条。
当前,芙蓉区正紧锣密鼓加快白果园、化龙池有机棚改及历史步道建设项目建设,推进城市有机更新,留住老长沙记忆。
该项目于今年5月正式启动。该项目东起蔡锷路、西至黄兴路、南临大古道巷、北达苏家巷(含登隆街两厢苏家巷至解放路段)。涉及改造房屋2660余户、14条街巷。走进历史步道建设工地,黛瓦青墙、木制窗门、仿古屋檐等各种民俗符号欣然入目。街巷内,地下水管铺设、房屋修建等工作正有条不紊进行。
在白果园生活了近50年,今年69岁的周罗生享受到了幸福升级的欢喜。“如今,政府帮我们重建了厕所和厨房,环境将大大改善,生活更加舒心便捷。”周罗生说。
为高质量完成城市的有机更新,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项目从居民生活功能需求出发,逐项改造自来水、燃气、网络等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14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