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

  乡村教育不再是“穷”的问题

  塘田市镇位于国家贫困县邵阳县,当地人介绍,这两年,国家扶持当地种上了油茶,经济状况改善了不少。

  2014年9月,王李军带着她的儿子和教育情怀来到这里,这里有很多学校想象不到的宽阔视野。有标准的四百米足球场,但野草丛生。有山坡,有户外的排球场、篮球场、羽毛球场和乒乓球场;有宽敞的教室,先进的教学设备,但是生源不多,质量不高。王李军不禁感叹:现在一些地区的乡村教育已经不再是穷的问题,而是教育理念的落后。

  学校的老师,有机会都愿意往县城甚至往市里调,“校长为什么要英语老师来支教?今年县城举行教师选拔考试,一下子就考走了4个老师,其中2个英语老师,校长急坏了!”王李军有时也会理解这些想往城里调的年轻同事。“这里的老师工作压力很大,本来教数学,后来缺信息老师,就要去教信息,如果又有化学老师调走,就又要教化学,每个老师都要做好随时准备改变专业的心理准备,这对任何人来说,其实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在长沙小学,一个班五六十人都觉得很多,所以到这里觉得儿子班上近八十人让我目瞪口呆,于是在支教群里一呼,结果群里有的人很是不屑,说县城好一点学校的班级达到90甚至100人!”王李军注意到,与此形成鲜明比照的是,更偏远地方的乡村学校则生源萧条。

  农村学生以当地留守儿童居多,很多家里只有老人带,到了小学高年级或者中学阶段,一些孩子就会表现出种种叛逆行为。最近就发生了一件令王李军难过的事情,她所带的其中一个班的英语课代表退学了,“觉得学校生活没味,又老爬围墙,被学校劝退了。”那个女生,曾被班主任叫到走廊罚站,王李军问她要是父母知道了怎么办,女孩抬头看了她一眼,说:“他们在外面打工,不会知道的。”王李军又问,如果父母知道了,会怎么办?女孩笑:“那他们会来找老师麻烦的。”

  一个当地的班主任老师这样评价自己班:“他们以后就是街上卖小菜的人。”那种语气里的无奈让王李军感到十分难过。更让王李军难过的是,她隐隐地感觉到,学生们心底也普遍有着自卑和对自我的放弃。“在他们进入到这所镇学校之前,已经被筛选过一遍了。他们小学里那些成绩好的同学,都考去了县城里的中学。”

  留守农村的老人们普遍失去了对青春期孩子的管理能力,“其实,只要家里有人稍微管一下的学生都会好很多。”王李军注意到,自己带的两个班,平均成绩相对好的班里的留守学生占比约50%,而另一个班的留守学生则占到了80%。“这里老师的责任相当重,待遇也不高,很多人不愿意当班主任,能留下来的都是出于良心和思想境界。”

  王李军曾以 “My dream”为主题开班会在学生中做小调查,结果令她感概不已,“全班50人,绝大部分孩子说自己长大了想当老师。”王老师说,其实乡村孩子十分单纯,他们心底的求知欲望相当强烈,只需要有人用好的教育理念去呵护和点燃他们。她努力在自己任教的班级上做出点滴的努力。除了专业知识的传授,她给学生们放《当幸福来敲门》、《圣诞欢歌》这样的电影,“希望让孩子们感受到一点点的亮色,对于未来的生活,有人可以告诉他们,可以更好更幸福。”

  相关链接

  长沙选派教师支教“三区”

  作为对口扶持地区,长沙市教育局今年为邵阳县支教团委派了包括王李军在内的50名支教老师。据长沙市教育局副局长王建林介绍,从2014年起至2020 年,长沙市每年组织270名优秀幼儿园、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到“三区”(指革命老区、边远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支教一年,通过选派支教教师,加快 “三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为推动“三区”普及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普及高中教育、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提供人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