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选秀类节目嘉宾都叫评委老师,现在一窝蜂都改名叫做导师。自从四人导师的节目获得成功,现在几乎什么节目都来一个四人团……更夸张的是连相亲节目都要玩儿一个转身,太多的电视台在肆意展示着自己低下的创造力。所以每当有声音质疑观众的审美情趣,越来越像托词。观众固然可能有些盲目,但大家是为了娱乐,谁也不会为了放松自己而做什么深思。有的引进节目会在市场和品位两个维度形成双赢,显然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观众的审美情趣,还是取决于节目的制作与创意。
湖南卫视的《中国最强音》来势汹汹,可如果到了连起名都需要跟风搭车没有创意,那这节目从哪儿期待惊喜呢?这名字比不上《我是歌手》,更是严重输给自创的“超女”和“快男”。据说这节目最准确的说法叫做“大型励志音乐类真人秀节目”,音乐只是其中的一个构成部分,也许节目的定位根本还是在励志上,音乐只是其中的一个佐料吧。
《中国最强音》邀请了四位嘉宾做“导师”,除了陈奕迅、罗大佑、郑钧,还有著名影星章子怡。从创新的角度,这或许可以算是一个亮点。不过期待和担心也是并存的。章子怡的优势之一是她的国际形象,另一个优势在于她的演技。如果指点一下参赛选手的表演,或无不可,但如果是指点演唱,那恐怕就另当别论了。湖南卫视说章子怡是大众审美的一个代表,这对章小姐实在勉为其难。代表可不是那么好当的,众口难调,大部分压力都集中到一个人身上,到时各种设计好的和预料不到的催泪、非议、绯闻齐上,那滋味并不好受。也许子怡百炼成钢,从影多年已不怕电视上掉价。只希望能看见一个仅代表自己观点的她,不要沦为炒作的牺牲品,这是她仅有的胜算。
这样一个节目的成功与否,其实不在于请哪位嘉宾导师,关键还在于策划和导演。毕竟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的嘉宾导师也不是水平都高,但观赏性并未因此降低。即使更换其中几人,也不见得这节目就不吸引人了。好的策划、好的制作、好的参赛选手,这些都是成就一台好节目的必要元素。湖南卫视启动了最强音,能否以强的嘉宾、强的选手、强的制作成就最强音,挑战多多。(吴亚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