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还是哭穷,如果眼睛还是只盯着一两年的GDP,则显得过于急功近利,说不过去了。换句话说,今天,我们应该有底气和实力更多地为后人着想了。当然,其前提是决策者能站在对历史负责的立场,而不是站在开发商的立场 一南一北,涉及旧城改造与历史文化古迹保护的话题,再度成为新闻。一个是在北京,梁思成林徽因故居被部分拆除;另一个是在南京,老城南的拆迁在大规模推进。尽管两地的拆迁均被暂时叫停,而其未来命运如何,人们依然忧心忡忡。
时下,有两种不同的景象同时存在:一种是一些地方在绞尽脑汁借历史名人之势,打造旅游热点,甚至不惜让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下凡”人间,给其找个“出生地”,以拉动当地旅游业的兴旺。另一种,在一些文化古城,名人故居等文化古迹似乎并不招人待见,有时甚至显得“碍手碍脚”,在大规模的旧城改造中,“推平头式”的拆迁可以在几分钟内终结数千年数百年的古迹命运。
保护文化古迹,“没钱将拥挤的住户从古迹中搬出”,几乎是各地一致的“难处”。即使不打算从旧城改造中赚钱,一些地方政府也并不打算为此掏钱,于是,同时想到了开发商。
而在无利不起早的商人眼里,文化古迹上的建筑,“古砖没人要,木头也难找到买家,一块瓦也只能卖四五分钱”,即那只是一块“地皮”而已。而这,“无异于将传世字画当做‘纸浆’,将商周铜器当做‘废铜’来使用”。
热衷于出国游的人都有体会,游客千里迢迢到异国他乡,想看的,不是那刚盖起三五年随处可见的摩天大楼,而是那里数千年数百年前留下的遗迹,那是独一无二的历史叙述。“每一座名人故居都和一位或几位历史伟人联系在一起,都有一大堆故事,这就是文化。那房子表面看似很破、很旧,但它是宝。掸去尘土,它会闪出耀眼的金光。”舒乙先生在《名人与故居》一书中这样说。
然而,当分不清责任的时候,城市发展与文物保护一直是一对难解的矛盾。正如一位从事文物行政管理的官员所说:不同意拆除文物,就是不按领导的意思去做,得罪领导;按照领导的意思去做,拆了文物,得罪了社会,昧了良心——要跳出这样的两难困局,不能指望开发商的“觉悟”,而要求城市管理者具备这样的理念及长远眼光,即保护文化古迹是政府的责任,该由政府承担的责任不能推给别人。
今天,不少地方已经具备了不同以往的实力,拥有了相当的“家底”,不缺那一两个小钱了。如果还是哭穷,如果眼睛还是只盯着一两年的GDP,则显得过于急功近利,说不过去了。换句话说,今天,我们应该有底气和实力更多地为后人着想了。当然,其前提是决策者能站在对历史负责的立场,而不是站在开发商的立场。
在城市建设等领域,我们见惯了争分夺秒,“一年一个样儿,三年大变样儿”。对其隐患,往往视而不见。对于一旦决策就可能铸成无法挽回局面的事,对于那些因为今天的草率而可能给后人留下极大遗憾的事,我们为什么不可以把脚步放慢一些,让更多的理智声音参与社会治理,从而找到更稳妥的方式?
这话对于那些一心等着在三五年内出政绩的人,可能很不顺耳。所以,我们需要制度支撑。比如,文物保护单位的认定要与时俱进,保护方式应更加多元化等。更重要的是,对那些肯为历史负责的官员要有制度性的鼓励,即将文化古迹的保护纳入干部政绩考核范畴之中。
北京,被美国建筑学家称为“在地球表面上人类最伟大的个体工程”。这份荣光属于我们的先人。而能否使这份荣光延续下去,则是今人的责任。其它地方的古迹保护也是同理。我们有没有信心立下这样的誓言:50年后,历史将证明我们的决策是对的。